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74章 大家都不想太皇太后回来了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874章 大家都不想太皇太后回来了(第 1/ 页)

    第874章 大家都不想太皇太后回来了
    向太后拿着赵煦所批的判词,放在手中,仔细阅读着,脸上的神色随着阅读,而渐渐变得红润起来。
    将卷宗看完,向太后已难耐内心的欣喜,轻轻搂住赵煦的肩膀,柔声赞道:“六哥定可为我赵家尧舜之君!”
    这个孩子的聪俊,再次让她惊喜!
    迎着向太后的眼神,赵煦轻笑着,答道:“此皆母后教导、抚育之功也!”
    向太后听着这话,是心花怒放,当即与左右吩咐:“且将官家的御笔判词,送去都堂,叫诸位相公也都看看!”
    做完此事,她就拉着赵煦的手,充满期盼的说道:“六哥,且将其他卷宗,也一并批阅完吧!”
    向太后知道的,只要六哥今日,在她的面前,在这保慈宫上下的注视下,独力完成了,对这些案件的判决。
    且判词能保持方才的判词一半水准!
    那么,扬王就将再无机会,威胁到她们母子的地位了!
    因为,在大宋,独立完成判案的天子,就意味着他在政治上,已经彻底成熟。
    这相当于是一种加冠礼。
    ……
    都堂,吕公著今天难得的来上值了。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来都堂上值,其实就是来休沐的。
    没办法,他所主持的抵当所买扑一事,太累了!
    这种累,不止来自身体,也来自心灵。
    即使休沐日,他也逃不开,那些追上门来说情和走关系的人。
    哪怕他在家门口挂起了谢客牌,连大门都是全天紧闭,可依旧躲不开那些善于钻研的人。
    姻亲、门生、故旧……
    外戚、勋贵、宗室……
    总有人能想到办法,走通那些其他人走不通的门路。
    也就只有来到这都堂,他才能稍微喘息片刻,让身心放松一二。
    因为在都堂,不会有人敢当着其他宰执的面,到他面前,为了抵当所说项。
    吕公著慢悠悠的给自己舀上一碗煮好的茶汤,然后依次加入糖霜、宫中御赐的牛奶(经过高温消毒),细细的品茗一口后,就眯起了眼睛。
    “舒坦!”吕公著微微吁出一口气,将身体靠到椅子上。
    “恩相……”王棣的身影,出现在他的书房门口。
    “促仪,什么事?”
    “回恩相,方才保慈宫慈圣,命人送来官家的御批判词……”
    “御批判词?”吕公著恍惚了一下,然后一个机灵,瞬间回过神:“快快送进来!”
    在大宋朝,因为太宗、真庙,都曾亲治开封府的缘故。
    所以,历代官家,都会参与、主持大理寺的审案、判案,甚至亲自下场,对一些案件做出圣裁。
    这叫‘继承祖宗之志’!
    甚至,可以这么说——赵官家们可以不懂军事,不懂经济;可以在宫里面被皇后打耳光(仁宗),也可以因为惧内,而不敢纳妃(英宗)。
    但他绝对不可以不懂审案、判案。
    自真庙开始,每一代赵官家在位的时候,都会亲自主持并参与几个案件的审理,并写下判词,以昭告世人——朕已继列圣之志,光祖宗之德!
    如今,当今天子也开始了涉足案件审理了。
    甚至还写下了判词?!
    这让吕公著开始期待了。
    因为,若是在他为左相的时候,天子完成了独力的司法审理,并写下足以慑服朝野的判词。
    那他的历史地位,又将凭空增加一级。
    从扶保少主的佐理功臣,变成了辅佐少主,完成了从学习治国到亲政之间关键转变的大臣!
    这就是周公的模版啊!
    而士大夫们,谁不想当下一个周公?
    于是,当王棣将宫中送来的卷宗,送到吕公著手中后,他立刻就打开,细细的阅读起来。
    当他看到卷宗上那些用朱笔圈起来的地方,嘴角就已经会心的一笑。
    再看御笔所批的文字。
    吕公著就再难按捺了。
    他当即就对王棣说道:“促仪,持老夫的符印,召集两府大臣集议!”
    天子御批判词,在大宋本来就是大事,循例是需要都堂宰执集议称颂,然后大家再各自写一篇赞美的札子,以颂天子之德,美天子之政。
    譬如当年仁庙,亲自审案,写下判词:人命至重,不可不慎。
    彼时的朝野内外,立刻就掀起了一股赞颂狂潮。
    发展到后来,有上书资格的大臣,都上表称贺了。
    因为,人们很快就发现——似乎大多数人都上表称贺了。
    这要是自己不在其中,那多显眼?
    怕是很容易被宫中怀疑——肿么,你是对朕有意见吗?有意见不妨直说!不必扭扭捏捏,藏着掖着。朕又不是桀纣之君,不会听不进谏言的!
    如今,当今官家亲自参与判案,并写下这等温情脉脉、充满仁爱的判词。
    自然,值得都堂宰执集议。
    然后再发动群臣,一起上表称贺!
    更不要说,吕公著有着自己的私心。
    “坤成节不远……”
    吕公著看着王棣的身影,消失在自己视线中:“依故事,每逢圣节,都是要御正殿接受群臣朝贺的。”
    “若如此,庆寿宫就可以借坡下驴,顺势恢复听政……”
    张敦礼案的影响,已经渐渐淡去。
    庆寿宫的太皇太后,通过两个月的隐身,成功的消除了士大夫们心中的恐惧。
    不少人甚至觉得——庆寿宫真乃贤后!
    为了避嫌,索性不御正殿!
    可这些人哪里知道,是庆寿宫不想御正殿吗?
    错!
    是宰执们,在最初的三次恳请‘太皇太后御正殿’后,就直接放弃了再次请求庆寿宫御正殿。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但归根结底,其实是如今的宰执们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天子日长,且已经开始掌权,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班底。
    在这种情况下,元丰八年确立的两宫垂帘体制,就开始显得碍眼,甚至可以说膈应了。
    这里的碍眼和膈应,与宫中无关。
    而是朝中大臣的想法。
    很多很多的人,从新党到旧党,自武臣到勋贵。
    他们越来越对现在的两宫听政体制感到碍眼甚至膈应了。
    他们都很想,立刻就让天子亲政!
    这些人的成分很复杂。
    有单纯的讨厌女主当国的,有认为两宫能力不足,治理不好国家的,还有自诩帝党的那些人。
    当然,最多的还是投机客。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投机客的数量,正在不断增长。
    而投机客们可能做别的不擅长,但论拱火、鼓噪舆论和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别人指手画脚、指桑骂槐,那他们绝对是天下第一!
    说老实话,这些人只是声量大,调门高,对政治的实际影响力几乎为零。
    这是因为,当今天子,从未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达过或者暗示过想要提前亲政。
    所以,这些人的声量,没有支撑的力量,只能算杂音。
    但问题在于……
    这些声音是真实存在在现实中的。
    是,现在官家是没有对两宫表达过任何不满,甚至连暗示亲政的意思都没有表达过。
    可,历史反复的告诉人们——人是会变得。
    尤其是皇帝这种生物。
    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想法也都是截然不同的。
    仁庙少年的时候,对章献明肃难道不孝顺?
    可他亲政后呢?
    刘家差点被族灭!
    吕公著的父亲吕夷简,就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所以,吕公著很清楚的知道,一旦未来当今天子亲政。
    那,无论他对两宫态度如何。
    他都必然会在政治上,发起对元祐垂帘时期的清算。
    以此彻底掌握权力,也以此来向天下人表明——大宋只有一个太阳,那就是官家!
    天下臣民,也只能向一个人效忠——那就是朕!
    于是,那些声音,也就成为了宰执们不容忽视的声音。
    是必须郑重对待的政治因素!
    不然,等将来天子亲政,一旦有人抓着他们这些宰执今天的态度问题来攻讦,倒霉的只能是他们的子孙。
    可,宰执们在这种问题上,也不好表态。
    毕竟,归根结底,这是赵家自己家的家事。
    外人参与进去,再怎么小心,也很容易把两边都得罪。
    宰执们也很绝望。
    正好,这个时候,出了张敦礼谋逆案。
    庆寿宫那边一宣布‘避正殿’,所有人都是弹冠相庆!
    这两个月来,都堂宰执,连象征性的上札子‘请太皇太后御正殿’的行动都没有就是明证!
    人心,已经完全的倾向了那些呼吁天子尽快亲政的一方。
    且,是不可逆的开始了偏转。
    到得如今,连吕公著都觉得,庆寿宫的太皇太后,最好还是不要再出来听政了。
    免得她尴尬,朝臣尴尬,官家也尴尬。
    可,这话不知该怎么开口!
    难道,去直白的告诉庆寿宫——娘娘,您年事已高,官家又春秋渐长,您不妨在宫中颐养天年,这外廷的事情,您以后就别参与了。
    偏,随着坤成节日益临近,庆寿宫重新听政,似乎要不可避免。
    这让吕公著真的是愁的又多了不少白头发。
    好在,宫中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
    吕公著捧着手里的天子御批卷宗,眼中露出精光来。
    “待与都堂诸公集议后,吾与诸公不仅仅要联名上表,向两宫和官家称贺!”
    “更当动员,元老大臣、宗室外戚、勋贵武臣……集体上表称贺!”
    “社稷有幸,天下有福!”
    “当告于太庙,呈奏与列祖列宗神灵之前!”
    “更当遣使以朝廷的名义,去永裕陵、永厚陵,告祭先帝、英庙!”
    这样一来,庆寿宫还能顺理成章的御正殿吗?
    不能了!
    哪怕她厚颜出来,朝臣们也会学韩琦的好榜样,将她逼回去。
    从此,两宫垂帘,将真正的彻底变成太后垂帘听政,处置细务,而天子独断军国。
    待到后年,天子年满十四。
    保慈宫也将撤帘!
    从而彻底的结束元祐垂帘听政体制,将一切权柄,皆归于天子!
    ……
    大宋朝的大事,一般都是瞒不住人的。
    哪怕是大内禁中,发生的事情,也是如此。
    就更不要说都堂内的事情了。
    所以,当吕公著派王棣,拿着他的符印,去召集两府大臣,到都堂大厅集议。
    在那些在家休沐或者在其他衙署中办公的宰执们,赶到都堂前。
    相关事情,就已经被人,传到了那些权贵人家。
    一些人,甚至从通见司拿到了誊抄的卷宗副本。
    文彦博,无疑是其中消息最灵通的。
    几乎是在吕公著命王棣召集两府大臣后不久,他就拿到了副本。
    这既是因为,他住的地方,离皇城很近。
    也是因为,他的儿子文贻庆就在通见司当差。
    虽然,只是个不掌具体职务,只管喝茶的清闲人物。
    但他依然可以接触到很多外人无法接触到的东西。
    何况,向太后根本就没有想着瞒人!
    通见司甚至给在官署喝茶的权贵子弟们回家通风报信,提供了便利——郭忠孝不仅仅把东华门给打开了,还让人帮忙,把这些人的马都喂饱了,马蹄也修好了。
    他们只要带上誊抄好的副本,走到东华门前,骑上马就可以迅速回家。
    于是,文贻庆只用一刻钟,就赶到了家,把连墨迹都还没有干的誊抄副本,送到了文彦博手中。
    文彦博在接到卷宗后,只是扫了一眼,原本昏昏欲睡的眼睛,立刻就放出精光来,整个人立刻就坐直了。
    他一下子就从一个躺在太师椅上,晒着太阳,垂垂老矣,仿佛连走路都很困难的老人,变成了一个精力充沛,充满了斗志的政客!
    待文彦博将卷宗看完,文贻庆赫然发现,老父亲的精气神,已焕然一新。
    此刻的老父亲,甚至有些熙宁初年在朝的时候的味道了。
    “快!”
    “替老夫准备笔墨纸张!”
    “老夫要上表称贺!”
    他是太师,是平章军国重事!
    这种事情,他不能缺席!
    非但不能缺席,他还得用最快的速度,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想法。
    最好,赶在其他所有人之前,甚至赶在两府大臣们前,就将自己的贺表送进宫中!
    文彦博知道的,只要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一定能给十三娘加分!
    无论是在向太后面前,还是官家心中,都会对十三娘更加认可。
    此大宋外戚生存之道。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友们都在看

沧元图

作者:我吃西红柿

分类:玄幻

更新:2021-04-19 04:16:12

最新:完结感言

伏天氏

作者:净无痕

分类:玄幻

更新:2021-08-09 12:49:49

最新:第2723章 成魔

大道朝天

作者:猫腻

分类:玄幻

更新:2020-08-21 20:31:55

最新:后记(窗外的湖)

元尊

作者:天蚕土豆

分类:玄幻

更新:2021-01-30 22:48:49

最新:完本感言

天下第九

作者:鹅是老五

分类:修真

更新:2021-02-21 15:01:24

最新:新书《弃宇宙》发布

三寸人间

作者:耳根

分类:修真

更新:2022-06-01 04:27:12

最新:新书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