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热心群众和你分享了奸佞罪证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950章 热心群众和你分享了奸佞罪证(第 1/ 页)
第950章 热心群众和你分享了奸佞罪证
安抚好向太后后,赵煦回到福宁殿。
郭忠孝已在这里等着他了。
“陛下,此臣之辞表,望乞陛下恩准!”一见面,郭忠孝在循例的行礼后,便从怀中取出了写好的请郡札子,呈递在手上。
赵煦对此,并不意外。
因为,在过去的这半个多月,郭忠孝已经连续上了三次请辞札子了。
这是第四次。
而他的理由也很强大——臣父年迈,臣乞侍奉左右,以守孝道。
当然,这其实是表面上的理由。
实际上的理由是——他是吕公著的女婿。
循例是要避嫌的。
从前,赵煦压着,没有人捅破这个窗户纸,他和吕公著都可以装鸵鸟。
可现在,随着孔文仲、刘安世等人在上个月带起来的节奏。
鸵鸟再也装不下去了。
所以,不独是他。
吕公著的学生李常,也在过去半个多月里,连续上表请郡守边。
向太后自是慰留不许。
但李常却铁了心,一定要请郡守边。
几轮慰留后,向太后知李常去意已决。
加上,国朝之制,师徒、父子、叔侄、翁婿同殿为臣者非常少。
更不要说,同在都堂的了。
于是,也就不再强行挽留。
在今天的早朝上,将其请郡札子,下到朝堂,命有司议论。
实际上就是批准了他的请求。
自然的,郭忠孝在知道这个事情后,再也不能安坐。
直接到赵煦面前来请辞了。
赵煦微笑着,命童贯上去,接了郭忠孝的辞表,打开一看。
还是老调子——臣父年迈,臣为人子,不忍老父寒暑点卯之苦,乞辞诸差遣,归家奉养老父,以尽人子之孝。
这是政治正确。
赵煦看完,知道是留不住郭忠孝的,便道:“郭舍人孝心诚笃,朕实良叹!”
“但朕实在有些不舍啊!”
郭忠孝顿首泣道:“陛下厚爱,臣父子感恩不尽!”
“奈臣父年迈,寒暑往来于武学,诸多不便,身为人子,臣实不忍……”
“唯乞陛下开恩……”
赵煦颔首:“既是如此,朕自当成全!”
其实,郭忠孝自己不主动请辞,年后赵煦也会调整通见司的人事了——当初,赵煦任命郭忠孝执掌通见司,是为了和旧党媾和,展示诚意。
郭忠孝是郭逵之子,吕公著的女婿,程颢的学生,文彦博、冯京、韩维等人欣赏的晚辈。
自然,他属于旧党派系中公认的俊杰。
同时,他人品特别好!
这一点,赵煦在自己的上上辈子,就已经验证过了的。
赵煦在现代,看过郭忠孝的结局——建炎二年,金兵南犯,郭忠孝守永兴军,他作为永兴军兵马都监与永兴军的经略使唐重等文武官员战死。
他连完颜构这样的君主,都肯死战卖命,可见确实是忠臣!
所以,赵煦就选用了郭忠孝,来作为过渡期的人物。
现在,过渡期已经结束。
自然该换上自己人了。
人选赵煦都选好了——当然,表面上赵煦还是要假惺惺的试探一番。
便对郭忠孝问道:“舍人既辞,未知舍人可有继任之良臣举荐?”
郭忠孝顿首道:“臣愚钝驽马之材,岂识朝中人物?”
“唯愿陛下圣心独运,拣选良臣,以侍左右!”
赵煦嗯了一声,道:“既如此……”
“舍人之请,朕准了!”
“待兴龙节后,朕除授接任之人,舍人便与之交接吧!”
“唯!”郭忠孝伏地:“臣谨奉德音!”
赵煦点点头,道:“舍人服侍朕已近三年,三年来,不避寒暑,不舍昼夜,忠心侍奉,始终如一!”
“朕甚嘉之!”
“如今,舍人归家奉养老父,为天下孝子典范,朕自动有所嘉奖,以示天下……”
“这样吧!”赵煦想了想,就道:“舍人辞任后,朕特许舍人依旧保留宫籍,遇事可直奏于朕案前!”
“此外,舍人辞任后,可以提举佑神观副使为磨勘叙阶之用!”
这就是允许其保留职称待遇,甚至连俸禄都还能继续拿,只是要减半再减半(本来宫祠官俸禄就要减半,王安石变法,再次减半)。
但这依然是皇恩浩荡。
郭忠孝当即叩首谢恩。
送走郭忠孝,赵煦也是唏嘘了两声。
便走到了书房,将李常最新的辞表副本,拿在手中,一边看一边低声的念着上面的文字:“昔先帝勤劳累年,储蓄边备,今又幸逢慈圣垂帘,陛下求治,天下府库充盈,诸常平、免役、宽剩五千七百万余贯,京师米盐钱、糖钱、棉布钱及元丰封桩库钱等总金银谷帛之蓄复又过于府库之蓄,边用不患不备,此臣所以敢辞大计之责,而愿守边也!”
李常的请郡,目的性很明了——请求戍边。
去西北,主持一路防务。
而且,从文字上看,他是打算到任后,要秣兵历马和西夏人做过一场的。
“这个李公择……看不出来,还是个鹰派!”赵煦拿着李常的札子,靠到书房的坐褥上,眯着眼睛呢喃着:“心中怀着如汉唐一般,出将入相的野心!”
不过呢,这大宋的士大夫,似乎人人都有着一颗想要出将入相的心。
尽管,这些人多数嘴上都鄙夷着武臣。
甚至是蔑视着武臣!
对正常人来说,这可能很矛盾。
你怎么能一边鄙夷武臣,一边憧憬着自己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呢?
可对士大夫们来说,一点也不矛盾。
在逻辑上甚至是闭环的——我饱读诗书,熟知古今之事,平日涉猎兵法,知用兵之道,明天文地理之事。
尔等武夫,除了厮杀外,还懂个甚?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尔等武夫,若能听吾号令,从吾计策,焉能有败?
必是百战百胜啊!
所以,对士大夫们来说,若其领兵失败,那就肯定是——武臣跋扈,未能用吾良谋!
一旦成功,那自然就是——此皆吾运筹帷幄之功!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当年元昊叛宋的时候,朝中好多人,都是弹冠相庆的——太好了!终于有吾辈一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然后……然后就被人吊起来打。
想到这里,赵煦就忍不住吟诵起了那位据说是大宋朝的落榜士子在好水川的战场上所遗留的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军机!”
一战就把仁庙时代的诸多顶尖文臣,从主战派打成了主和派。
那位叫张元的落榜士子,确实是骄傲的,也确实是愤恨的——在科场上,与我同场竞技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虫豸啊!?
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出将入相之梦。
尤其是在现在的局势下。
去年的战争,可以说是彻底的唤醒了,大宋朝野的鹰派。
一大堆主和派,瞬间就改变了立场,从过去的畏敌如虎,变成了现在的急不可耐。
对很多人来说——吕吉甫、赵公才(赵卨)、章质夫(章楶)能行,我当然也行!
李常更是如此。
赵煦大概率能猜到李常的心思——很可能,这个李公择是觉得自己肯定比吕惠卿他们强。
为什么呢?
因为他科举名次比吕惠卿、章楶、赵卨都要高!
这个理由,对大宋的士大夫们来说,已经足够了!
捏着手里李常的奏疏,赵煦想着:“是将其拜为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呢?还是拜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呢?”
“且等章楶、刘昌祚回朝后再说吧!”
李常想要追求边功,赵煦自然乐见其成。
甚至愿意将之塑造成典型。
原因倒不是赵煦对李常有信心。
而是赵煦对吕公著有信心——李常或许在军事上和其他士大夫一样充满幼稚和天真的幻想。
但,作为吕公著的学生,李常搞后勤肯定是一把好手——当年五路伐夏和之后的永乐城之战,在朝中实际主持后勤工作的,就是吕公著。
而李常作为吕公著的得意门生,自然懂行。
这从李常的个人著作中就能看出来——去年他奉赵煦诏命,编纂一部供给朝廷有司作为记账、入账的纲领性的指导文件。
用了一年多时间,李常献上了一部十三卷的《元祐会计录》。
这部《元祐会计录》,赵煦看过,不止吸收和借鉴了前人在财会方面的经验与知识。
还将赵煦推广的数字与符号,直接引入。
赵煦得之大喜,将之作为指导文件,先下发到了开封府、专一制造军器局以及诸司专勾司、户部进行推广、试用。
而据李常自己报告,这《元祐会计录》还有二十余卷等待将来编纂。
所以,李常知兵与否不重要。
大不了给他配一个知兵善战的武将,他只要坐在后方,统筹粮草转运,管好后勤补给就行了。
赵煦也不怕他独走——论微操,没有人能赢过赵官家。
汝可识得十二道金牌的威力?
所以,若遇到战事,赵煦直接在汴京城里微操李常就可以了。
只要赵煦的微操,绊住李常的手脚,叫他无法和那些喜欢乱指挥的文臣一样,对大军作战指手画脚。
以目前的宋军装备和待遇水平,只能说想输都难!
不过,李常这次请郡。
也不止是避嫌这么简单。
赵煦知道的,李常外任日,就是吕公著等宰执们暴击御史台之时。
于是,赵煦坐起身来,将童贯喊到自己身边,与之嘱咐:“童贯,且去将探事司查知的有关刘安世在洛阳所购园宅,在相州所买田产的事情,悄悄的送到吕相公、李相公的府邸……”
“勿要惊动他人!”
恩,上次赵煦派人去洛阳和相州调查刘安世及其近亲的在洛阳和相州的产业。
不出所料,果然如赵煦预想一般。
刘安世在洛阳有着三个大小不一的宅子,其中有一个甚至是个小型园林。
其在相州,也有着大量的田产。
只能说,人确实无法想象自己认知之外的事情。
“诺!”童贯领命而去。
赵煦则换了一个姿势,继续靠到坐褥上,然后看向榆林巷的方向。
“吕相公……不用谢朕……”
“这些都是热心群众,和相公分享的奸佞罪证!”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