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股权变更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八十一章 股权变更(第 1/4 页)
随便翻开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历史,有一个问题,往往会被外行人误解,那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市值算法。
很多小白文在这个问题上信口开河,王霸之气乱冒,说是多少就多少。然后投资人还纳头便拜,马上认了你的报价。那种情节,只能说是狗血淋头。
现实世界中,是没有那么多白痴的。
一家互联网公司,到了风投眼中,究竟值多少钱,是看哪些属性决定的呢?
看纯利润?显然不是,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连年亏损的。
那么,看营业额?也不然。很多市值狂飙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营业额。开业前三年做的都是烧钱白送的事情。
所以,这是一个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如果非要举出一个最核心指标的话,或许还是用户数量和可持续市场占有率更靠谱吧。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彼得蒂尔2000年光景开始烧钱做paypal(可以理解为美国的“支付宝”),一年内烧了2000万美元。
烧钱手段是:每一个用户只要注册这个“美版支付宝”并绑定身份证和信用卡,paypal公司就往你账户里白送10美元现金。如果有人介绍的话,也给介绍人账户白送10美元。
2000万烧钱补贴,为paypal买来了100多万注册用户,然后《华尔街日报》之类的媒体就开始根据这个用户数高调估价,说paypal市值5亿,各路投资人蜂拥前来投钱想要入股。
甚至有一家南棒国的风投直接电汇了500万美元,要求按照《华尔街日报》估价的5亿美元市值、让他们的500万可以占1%的股权。
而当时彼得蒂尔都还没和那个南棒公司签任何合同,也没打算接受人家投资呢。想退钱都不知道往哪儿退。2000年泡沫崩盘之前市场的疯狂,可见一斑。
在互联网业界,用户数就是钱,用户数就是市值。这个市值或许平时经营的时候看不出来,但是一旦在接受风投或者入股的时候,就会被高调重视;如果将来要谋求上市。更是会被关注。
从彼得蒂尔的美版支付宝,到后来国人天天用到的滴滴打车、饿了么外卖,都是这么算市值的。
一个有一定的核心技术垄断门槛、又烧钱烧得比较有技巧、烧在刀口上的公司,烧一块钱推广成本。换来二三十倍市值溢价,是很常见的情况。
固然彼得蒂尔那种经营一两年就把投入成本翻三十倍的例子,是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发生的,那时候的投资市场要比03、04年疯狂许多。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