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真实标准、文论与科举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四十三章 真实标准、文论与科举(第 2/4 页)
而第二篇文章的名字,宋史君却未曾听说过。
“你再看这个,不过是我随手而作。可读性强,传播广。”王崎双手分别按在两份书稿之上:“但是,这二者所换来的文气,基本相同。”
“这……”宋史君沉思,然后摇头:“我没明白。”
“这也就是说,‘实用性’和‘知名度’就不可能是文道做出判断的标准了。”王崎道:“那么,信息量呢?”
诚然,信息量确实可以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一个标准。但凡是优秀的诗歌,都能以极为精简的语句描述纷繁的意象,构筑风景——这就是“信息量”。而不追求文学价值的小说,则自然都处处是水分——这也是“信息量”。
微言大义,说的还是“信息量”。
但是,在这两个数学家面前,“信息量”这个标准依旧不可靠。
因为,“论文”是自由一套语言逻辑的。一篇论文信息量的多寡,任何学者都能有数。
《试论<万法算藏>卷一算术篇中形式上不可判定之陈述及相关系统》完整了叙述了不完备定理,而《大·音·希·声》的第一篇,则不过讲述了集合、等式、逻辑之类的概念,而且并未深入。
这二者的信息量,同样不可同日而语。
宋史君思考,然后叹息:“确实如此。一时之间,倒也想不出其他标准了。”
“也就是说,文道判定文章好坏的标准,十有八九是一种‘主观’的标准。也正是因为这个标准偏向于‘主观’,所以说,才必须有‘传播度’这个纠错机制?”
没错,哪怕是基于“有限前知”的“预判”,也必须有标准。
因为,就算是不需要经过思考的“预判”,也是“针对某件事的判断”,是一个“答案”。
而任何“答案”,都有其对应的“问题”。
如果根本就没有“问题”,那“有限前知”就相当于无中生有出了一个无因之果。这不对,有限前知下,因果只是不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发生,而不会有“无因之果”。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