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章 毒虫(为盟主虞渊初鱼加更3)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1236章 毒虫(为盟主虞渊初鱼加更3)(第 1/ 页)
第1236章 毒虫(为盟主虞渊初鱼加更3)
车辙压过积水,惊起一汪蚊虫。
纪世和拍了下手臂,将扁掉的蚊子弹飞,然后擦了擦汗,走向城门。
就在此时,城外的某处军营内突然响起了聚兵的鼓声,接着便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喧哗。
纪世和挥了挥手,让自家子侄押送军粮入城,他则留在外面。
「阿爷。」宣城令纪成走了过来,行礼道。
纪世和看了眼儿子,不觉莞尔。
七月中了,正是最热的时候,儿子却一丝不苟地穿着官袍,仿佛不怕热似的想到这里,就有些晞嘘。也别怪纪氏子弟如此,实在是高兴坏了。
他为宣城太守,儿子纪成当宣城令,一门得了两官,这一把是真的博对了,
奠定了宣城纪氏百年之基,后世子孙都会感谢他们的。
「你在这乱窜什么呢?一县之长,何等重要?切勿误了军国大事。」纪世和板起脸来训斥道。
「阿爷说得是。」纪成虚心受教,旋又道:「大军出征所需资粮已然发放下去,足支一月。阿爷只需将新运之粮装入邸阁即可。」
说完,又低声问了句:「粮草还够吗?」
「勉强还能支应。」纪世和亦低声答道:「江北成片归降,下个月就有河南粮草输送过来了。先忍一忍,都这个时候了,万不能出岔子。若引得招讨使大怒,我家这两个官未必能保得住啊。」
纪成听了,脸色严肃地点了点头,道:「阿爷说得是。」
若没投入就罢了,可纪家已然投入了这么多,不仅仅是钱粮,还有部曲庄客的性命,积攒的人情消耗等等,价值难以估量。只要保住一太守、一县令这两个职官,慢慢都能赚回来,甚至还有可能抬升门第。
义兴周氏、武康沈氏、长城钱氏折腾了上百年没得到的东西,他们已然得到了一半。
另外一半需要持续性,即至少连续三代人当官。家族也得有点文化底蕴,不然你都没法加入那个圈子,没法认识郡中正,没法认识州大中正。
不认识这些人,没人为你家说好话,没人吹捧你家子弟,如何得入郡中谱碟,名列士族之林?
「这批人出征,没问题吧?」纪世和又指了指正在出营列队的军士,说道。
「银枪军会派几百人压阵,应无大碍。」纪成说道。
「怎就几百人?」纪世和眉头一皱。
「招讨使不舍得。」纪成说道:「这是病愈后的军士,好像来自数幢,临时抽调编成的,由一名叫汤祥的幢主带队。宣城兵三千余,我家千把人,其余各家凑了两千。」
其实纪成说得没错,这确实是病愈后的银枪土卒。
所谓病愈,其实主要是发烧、拉肚子之类的「轻症」,渡江后几个月内陆陆续续发生的,六月达到高峰,本月已经有所缓解了。
无论是随军医者还是宣城本地请来的瞧病之人,都说不清他们得了什么病,
最终只能以「水土不服」四个字大而化之地概括。
看起来非常粗陋,但没办法,医学知识就这样,《风土病》已然罗列了很多疾病种类,但比起世上真正存在的疾病数量,仍然是九牛一毛。
水土不服的人很多,大概占到了一半。
有的人病几天就好了,有的人十天半个月才好,有人则两个月内都病的,浑身无力,当然也有没挺过去的。
至于那些明确上了《风土病》目录的疾病,如疟疾、下利(痢,即痢疾)等也不少,死亡的也大有人在。
纪氏父子说话间,城内出来数人。
领头的便是汤祥,身边还跟着一位最近才从江北过来的官员,看着颇为年轻纪世和没见过,但纪成却直接上前行礼,道:「汤将军、王博士。」
纪世和亦上前行礼,二人回礼。
见礼完毕后,汤祥看了纪氏父子二人一眼,道:「汝等自便,我还有事。」
纪氏父子遂告退。
汤祥又看向「王博士」,道:「你别光惦记写书了,想想办法。」
「好。」王博士应了一声。
他叫王锦,乃五原内史王秉之子,东海王氏族人。
他年纪不小了,已然过了三十,以前一直留在老家无所事事。
当然,这样说也不完全对。
此人有一桩怪癖,那就是好给人治病,且不收钱。但有一条,他治病完全不遵循旧法,完全看自己的理解,有时候一拍脑袋想出个什么法子,就按照这个来了。
你要能接受这条,他就给你免费治病,不接受他就看着你死,也不会皱下眉。
累了、倦了或者心情不佳,那就出去游山玩水,或者与人清谈,一个典型的无聊到极点、试图在生活里找点乐子的士人子弟。
邵勋问左右有无东海贤才时,有人举荐了这个老乡,于是被发掘了出来,加入太医署,随军南下,记录军中疫情,顺便完善《风土病》一一这种书必然是定期出新版,因为随时增录新病种。
「你昨日说吴人带虫活着,听着便是谬论。」临行之前,汤祥转头说道。
「不是我说的,天子说的。」王锦面无表情地回道。
汤祥一室。
王锦笑一声,道:「天子还说有些吴人体内可能有导致疟病的毒虫(疟原虫),被蚊子吸血后传给他人。我收集了一碗血,瞪大眼睛找了一天,都没看到毒虫。天子的话,你都信吗?」
汤祥讷讷不敢言。
王锦哈哈大笑,道:「其实我是有点信的。来此之前,天子于碧霄宫清谈,
论及江南多见的疟疾,说了‘带虫生存’四个字。言下之意,很多吴人得过疤疾,后来好了,但毒虫并未死光,还活在体内。故有些人还会发作,但很轻(轻症),有些人则不会再发作(无症状),不过蚊子若吸了他们的血,再去咬北人,北人可不一定扛得住。」
汤祥叹了口气。小小毒虫莫奈何!
你便是放几十个吴兵在他面前,他都敢一个人捉刀冲上去,但毒虫看不见摸不着,却无计可施。
其实带虫生存(无症状,但携带疤原虫,即不完全免疫)是有一定道理的,
南下的北方流民都被疟疾横扫过,死了一大批,但也有很多人活了下来,这些人的五脏六腑以及鲜血中有毒虫吗?难说。
「你还是好好写书吧。」汤祥说道:「上次见你记了好几种不同的疤病,我都看得毛骨悚然。这次真是被毒虫坑害得紧了,住到城里才好些。走了,莫要相送。」
王锦拱了拱手,果然没送。
******
七月二十二,艳阳高照,酷热难当。
不过在过去的七天之内,汤祥统率的这支三四千人的队伍可是经历了两场暴雨的洗礼。
帐篷根本不顶事,睡觉时浑身都湿透了,不少人又烧了起来,乃至说胡话,
不得不将其安置到辐重部伍中,嘱附随军丁壮好生照料一一其实野地里条件又能好到哪里呢,能不能痊愈完全看命硬不硬。
前方远远出现了芜湖城的轮廓。
登高瞭望之时,汤祥发现路好像全被水淹没了。
石城尉刘小树带着五百人为前锋,在黄泥汤中艰难前进着。
泥巴完全糊住了裤管,草鞋底上全是烂泥。
五百人用一种非常缓慢、滑稽的动作慢慢接近城墙,刘小树更是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这个时候若有人在城头射箭,他们可就是活靶子了。
芜湖的南门似乎开了,大队人马走了出来。
刘小树手抚向刀柄,部曲们亦纷纷戒备。
还好,守军停在了门口。片刻之后,数人上前,高呼道:「可是大梁王师?」
「正是。」刘小树挺起了胸膛,高声回应道。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对面领头一人似乎松了口气,道:「若再不来,又有人要造反了。」
刘小树加快脚步,一时间浑水四溅。
待走到一处高地后,他使劲了脚,问道:「山遐呢?」
「走了。」此人回道:「他若不走,我等也不便投顺。」
「为何走?去哪了?」
「本来是要坚守来着,不过他病了,昏昏沉沉。幕僚将佐们灰心丧气,便将他抬上船,回建邺去了。」
「带走了多少人?」
「应有八千之众。」
「你怎知道?」
「濡须坞水师的人说的,他们中不少人也回建邺了。剩下的多为淮南、庐江、宣城人,不愿跟着去建邮,便聚集到芜湖,与我等一同归顺大梁。」
「兵败如山倒啊。」刘小树感慨了一句,然后大手一挥,道:「让城里所有人都出来列队,上交器械。」
「遵命。」对面应了一声,然后回去传达命令了。
刘小树又一溜小跑回到汤祥站立之处,禀报了此事。
汤祥点了点头,道:「怪不得江北攻东关、濡须坞那么顺利呢,原来已是两座空城。」
说罢,抬头看了看空中的烈日,道:「尔母婢!行军数日,阳暑倒地者都有数十人,总算到地方了。」
二十二日当天梁军就控制了芜湖。
休整数日后,宛陵来了一个信使:报荆州水师已获得全胜,王彬举家自焚,
江州诸郡陆续向诸葛恢投降。
杨勤意欲在八月中下旬天气转凉后往建邮挺进,令汤祥征发芜湖降众,配合进兵。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