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3章 不同境遇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1323章 不同境遇(第 1/ 页)
第1323章 不同境遇
杨宝觉得危险,慕容也急得不行。
二十一日,他来到了安市城外。
「这些中原士人,丧家之时来投,兄长宽厚,将其收容,委以重任,没想到却是这样回报我慕容氏。」西平公慕容运有些气急败坏,口不择言道。
慕容身旁还有不少汉地士人,齐齐脸色一变。
「住口。」慕容呵斥了一声。
慕容运自知失言,便不再说话了。
慕容知道这时该安抚一下,但他没那个心情,只死死看着战场。
安市县是个不错的地方。
县域处在辽泽边缘之外,土壤肥沃,自前汉年间就得到了开发,后来有所波折。晋季以来,安置了诸多河北百姓于此,重新开荒,修筑堤坝,开挖灌渠,故农事大兴。
昔者高句丽屡寇玄、辽东,安市县地处后方,便提供了大量粟豆、干草乃至役畜,
为击退敌军做出了巨大的责献。
父亲生前让大兄、四弟分镇襄平、平郭,辽东便不复为朝廷所有了。
若非自己当机立断,把大兄扣下了,战事估计还要更加焦灼,只可惜没能连四弟一起羁押。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派去劝降的使者被城头守兵一箭射死,剩下的人收了户体,脸色发白地逃了回来。
有酋帅大怒,手执马鞭上前,欲责打这些人,不过被慕容阻止了。
他驱马上前,静静看着城市,许久后才道:「派人好生监视。」
说罢,打马离去。
相国封奕跟了上去一一慕容至今仍以晋太和为年号,得封燕王后,开国称制,相国便是封奕,同时又有幕府,两套班子并列。
慕容回首看了一眼,轻勒马缰,停了下来,道:「相国要说什么,孤很清楚,放心,孤不会大意的,所得俘众,皆已遣人送回棘城。」
「大王,臣说的不是这些事。」封奕道:「而今仁众一败再败,四散溃逃,仅余数座孤城而已,这仗已然败不了。臣担心的是围城日久,军馈不继啊。」
慕容沉默了一会,道:「不是抢到了许多牲畜么?」
「大王若还想招抚仁逆之部众,就还得将牛羊发还回去。总不能都杀了吧?」封奕反问道。
慕容叹了口气,道:「你是何意?」
「安市、平郭、汶城三地,便是再围攻一月都拿不下。臣以为不如撤兵,趁着现在抢到了不少牲畜,还没有亏空太过厉害的当口,班师棘城。」封奕说道:「臣愿留守襄平,
招抚仁逆之部众。」
其实,招抚工作也没那么简单,因为慕容有过杀降之举。
可能是太气恼了,也可能是粮草不足,总之他杀降过,消息传开之后,除非慕容仁死了,众人实在没的办法,不然谁敢降?再者,便是慕容仁真死了,很多人怕是也不敢降,
还不如东奔高句丽,或者干脆南下马石津,投靠梁人。
这些不敢降的人里面,甚至可能包括慕容的弟弟们。
但这话不能说,封奕也只能尽力劝解,让燕王不要大肆杀降,免得最后不可收拾。
此刻见慕容还有些犹豫,封奕又道:「大王,臣料四月间,忙完春播的高句丽必然出兵攻玄。梁帝气势汹汹,倾国而来,声势之大,亘古未有,柳城、棘城之众宁不惧耶?臣请大王返回棘城,辽东之事交给将佐可也。」
「高句丽」慕容低声轻念了一遍。
说实话,站在鲜卑人的立场上,根本看不起那些人。
原因无他,高句丽军队野战不行,只能依托山地固守。若哪天给他寻个破绽,定杀到那丸都城去。
不过这些人正面厮杀的能力一般,偷鸡摸狗的本事倒不小。时常如旋风般侵入玄、
辽东二郡,掠夺百姓,抢夺牛羊。相国这么说,不无道理,高句丽人这两年可没少去玄,辽东的西安平县也多次遭到掳掠,若非安置在当地的乐浪、带方二郡豪强拼死抵抗,
可能已经陷落了。
想到这里,他的心中颇为烦闷,敌人怎么这么多?
封奕悄悄打量着主君的表情,心中有数了。
有些事不要看他怎么说的,而是看他怎么做的,如果不怕梁人,不理他就是了,为何还派使者南下,不就是担心打不过么?
但怕归怕,燕王肯定也是不愿投降的,从他出兵攻打慕容仁就知道了一一这是第三次进攻辽东了。
「相国还是随孤回京吧,辽东这边一—」他顿了顿,道:「令王太子偽前来襄平,总揽军务。」
慕容又在辽东待了十余日,直到四月初五,慕容偽率三千余人抵达,他才启程回返。
中间等得稍稍有些焦急,因为西边有传言:在平刚故城一带放牧的乌桓部落首战失利,有投降的可能—
******
四月初的时候,邵勋已然离开了乐陵,抵达无棣沟多日了。
四面八方的消息一封接一封送来,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无疑就是平刚乌桓杀鲜卑官更,拥立幼主悉罗腾,遣使接洽归降。
邵勋找人问询了一番,得知悉罗腾之父悉罗侯曾统领一部乌桓,为宇文氏附庸,在平刚故城附近放牧,后为慕容氏击败,归降之。
几年前复叛,为慕容氏发兵平定,悉罗侯身死。
此番燕王裕北进,双方道中相遇,悉罗部损失数百人,于是决定降了,夜杀鲜卑所署伪官,举四千众归顺。
战事的进展比所有人想象得都要快。
邵勋览毕书信,让女官收了起来,已经决定北上彰武,就近督战了。
临走之前,他最后一次在无棣沟河畔徘徊。
毋庸讳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港口,原因很简单,上游河水携带的泥沙不少,时间长了容易淤塞,必须定期清理。
但它也具备一般海港没有的优势,那就是通过四通八达的水系沟通内陆腹地,可以将商品以较为低廉的成本运进运出,但问题又来了,河北的商品你卖给谁?
邵勋在这里考察了许久,始终没有头绪。
如果此时东北地区有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国,就像历史上的高句丽、渤海国,兴许还能让辽海商业有所发展,可现在没有。
也就只有一些行政方面的需求了,但人家宁愿穿越辽泽,走那条烂路。
「慢一点,慢一点。」河对岸响起了呼喊声。
邵勋举目望去,却是大批丁壮正在往船上载运资粮、器械。
这些都是从清河、渤海二郡经清水转运过来的,到无棣沟换船,准备装运至辽西。
该郡有不少官员暗通款曲,就黄沙狱转送过来的书信已不下十封,文武官员皆有。
邵勋原本还没打算让他们现在就投降,他还想等一等,但李重说慕容还在攻辽东,
多半不会来辽西了,留着没有意义,不如纳降,然后驱使幽州杂胡兵马东出,沿着海岸行走,横穿沼泽,攻击徒河,算作一路偏师。
邵勋思考了两天,最终同意了,他也觉得慕容大概率不敢来辽西了。
装船物资之中,不少就是渤海石氏、乐陵石氏这两家亲戚凑的,邵勋想到此处,看望跟在身侧的石美人,道:「你家那个石琮,可是当了慕容的侍中啊。」
石氏有些哀怨地看了邵勋一眼,道:「我已写亲笔信过去了。」
邵勋微微点头,道:「他若归降,不失高官厚禄。」
石琮便是晋末避乱平州的石氏族人之一。
慕容是燕王,便如邵勋当年为梁王时设置群官,石琮的官职叫「常伯」,此乃周朝时的侍从官,属于天子近臣,参与决策,与普梁两朝的「侍中」大同小异,于是梁朝这边分析慕容氏众官时多以侍中相称。
石琮此人原本担任武职,先后在徒河、柳城担任过都尉,主要应付部落冲突,军功不少,能力不差,非常得慕容、慕容父子倚重,以至可以参赞机要了。
认真说起来,慕容鲜卑这个政权比匈奴汉更加重用汉地士人,之前一直奉司马晋为正朔,直到现在还是。
而他们这种对汉人友好、重用的态度,很可能会成为他们覆灭的关键。
石氏见左近无旁人,遂低声哀求道:「陛下,立了此功,求你以后不要折辱我了。」
邵勋笑问道:「你舍得么?」
石氏脸一红,道:「私下里怎么都可以,求你了。」
邵勋沉默片刻,道:「好。」
石氏似有些不信,愣住了。
「我很喜欢你的服侍,现在有点舍不得见你难过了。」邵勋轻抚石氏的脸,说道:「但我有时又控制不住自己,你要多提醒我。」
石氏愣愣地点了点头。
她想起了最近两次寻死的事情。
第一次就在那个晚上,她一时崩溃,是真不想活了。
第二次则是隔了两天,那次是假的,因为两天内陛下一直在哄诸葛文彪,没怎么安慰她,于是她半真半假寻死,陛下先骂了她一通,然后终于肯安慰她了。
现在他说舍不得她难过,应该是真的吧.
石氏心底竟然有那么一丝喜悦,不枉她主动说出石琮是她亲族,并主动写信劝降之事了。当时随驾文武都在猜测石琮身份,甚至有人说是羯人。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猜测石琮是中原土人子弟,因为他与宋该、刘睦两位士族子弟俱为侍中。于是开始查石氏谱,但渤海郡没查到,乐陵城被攻破过,诸般文籍早就被毁了,
石氏耆老或亡或死,宗谱遗失,真没几个人知道石琮出身乐陵石氏了。
但她少女时见过石琮,在建邮时还来往过一次书信,她不说,谁知道?
邵勋不知道石氏一瞬间已然脑补了许多,他站到无棣沟大堤上后,心思仍在未来的发展之上。
不知道海兽皮有没有搞头?小冰河期还没到最严重的时候,海兽皮革保暖效果比陆地动物效果好,重量还轻,更能防沿海潮湿地带的阴冷,应该会很受欢迎吧?
以辽东为集散地,运输海豹皮、海狮皮、海獭皮、海狗丸、海象皮、海狸皮什么的,
似乎可以尝试一下。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