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8章 大难临头各自飞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1328章 大难临头各自飞(第 1/ 页)
第1328章 大难临头各自飞
廷议结束后,大理李洪回了家,却见弟弟李普在等他,
妻子上前,轻声耳语一番,然后便叹气离开了。
李洪默然回了书房,李普沉默相随。
「你要走?」李洪直言不讳道。
「是。」亲兄弟之间,没什么好相瞒的,直说就是了。
「回家还是降梁?」李洪又问道。
昔年李洪、李普的父亲李臻是东夷校尉,与幽州王浚相约共辅晋室,奈何王浚迷信「代汉者当涂高」的識谣,想要称帝。
幽州别驾王诞跑到襄平,告以此事,李臻恶之,遣子李成发兵相击。不过辽东太守庞本与李臻有仇,趁机袭杀之,然后又派人追到北平郡,将李成杀死。
王诞遂奔慕容,为其收留,李洪、李普兄弟二人亦先后投奔而去,活得一命。
兄弟俩的老家在渤海郡,李洪想问的就是到底回家闲居呢,还是投靠梁人。
「听闻渤海老宅族人已泰半南下毗陵。」李普说道:「实不相瞒,弟前阵子收到了梁国黄沙御史、鲁王的亲笔信,许以(县)令之职,此乃渤海属县,我—”
李洪无奈地看了弟弟一眼。
其实他俩都知道,这个县令不是白给的,是要你说出慕容鲜卑内情的,甚至会当做典型大肆宣扬。
「邵的信,为兄也收到了。」李洪说道。
「那兄长你一—」李普试探道。
「你走吧。」李洪说道:「李家受先慕容公大恩,总不能都离他而去,那样世人如何看待我渤海李氏?为兄便将这条命还给慕容氏,你走吧,趁着棘城还没关城门,先去乡下庄宅,然后想办法离开。」
「兄长———」李普眼圈一红,泣不成声。
兄长也知道局势很危险了,但他不能走。
慕容曾庇护过他们兄弟二人,这是活命之恩,到了慕容这一代,甚至给六卿之一的大理,这要是不战而降,岂不是狼心狗肺?还要脸吗?所以兄长不能走。
但他也知道燕国这次未必能挺过去,所以不反对弟弟一家离开,至少能为他们这一脉保存些骨血。
「事不宜迟,为兄就不留你了。」李洪叹道:「棘城四门紧闭大概就在这几日,早走也好。」
李普最终还是留下来吃了顿午饭,与兄长一家洒泪而别后,借口出城召集庄客部曲,
一家人乘坐马车,自北门而出。
在看到城北的学堂仍在正常授课之时,李普不由地唉声叹气。
这是慕容设置的诸多官学之一,用来教授部落贵人子弟。当时为了做出表率,他还经常旁听,自称颇有所得,于是诸部落贵人纷纷送子侄过来学习中原文化。
先慕容公是个人杰,奈何生不逢时,被普军连续大败后,想法有所转变,认识到了中原王朝的强盛,于是当了大半辈子的晋臣。
等到天下大乱时,已经快四十岁了,彼时又有些犹豫,最终决定当普国忠臣,收拢、
安置中原土民,连打平州刺史崔都束手束脚,非得有极其正当的名义才动手。
他其实还算长寿,六十五岁才,但真的已失天时,也就比刘渊稍好一些,那也是个天时不再之人。
过了一张桥后,李普见到了许多正在田间锄草的农人。
这都是近两年从襄平等地迁来的辽东大姓庄客,专为慕容耕作。却不知,一旦战事大起,这些农人该怎么办,他们多半没有入城的机会一边走,一边看,李普的心情愈发低落,毕竟任谁看到他们辛苦了三十年的基业处于覆灭边缘时,都会不自觉地哀伤的。
中原乱,他们避乱边塞。而今中原不乱了,轮到他们这边乱了,真真不知说什么好。
******
五月初五,带方太守(侨郡)、燕王府大农王诞刚刚抵达柳城,就被扣下来了。
他很平静,并没有感到多么意外。
在看到东夷校尉领昌黎太守封抽的时候,他甚至叹了口气,道:「不意你也降了,可还记得当年奔丧旧事?」
封抽面现惭愧。
当年李臻死后,晋廷以其父封释为东夷校尉。
释诱杀庞本,引得境内四处叛乱,朝不保夕,于是很快病重,临死前将孙子封奕托付给慕容。
慕容慨然应之,并任命封奕为小督。
彼时封抽、封俊(封奕之父)兄弟赶去辽东奔丧,操办结束后因道路不通,便暂时留在昌黎。
慕容对他们十分欣赏,礼贤下士,一再邀请,于是封抽就任长史、封俊出任参军,
为其效力。
慕容真对不起他们封家吗?不,相反有大恩,可你就是这么报恩的?
沉默了一会后,封抽对王诞行了一礼,道:「王公,大厦将倾之际,人皆惶恐。封家有二弟(封俊)一脉忠于慕容氏便够了,三弟早逝,无有子嗣,我作为长兄,自然要别做打算。」
王诞无语。
他家是昌黎本地士族,到底不如这些外地来的大族头脑清醒,连家族存亡的理由都想好了一—好吧,或许这是真的。
但他还是忍不住问道:「真想好了?万一梁人退兵,你家可讨不得好。」
封抽叹了口气,道:「天道幽远,谁说得准呢?不过聊尽人事罢了。无论是何结果,
我自一力承之。」
「那你打算如何处置我?」王诞问道「王公暂且于此安歇。」封抽说道:「若有暇,可书信一封,请昌黎王氏子弟归正大国。
王诞沉默良久方问道:「柳城已尽在你手?」
「不独柳城。据我所知,营丘、冀阳、成周、唐国、乐浪五郡皆已降。」封抽说道。
说完,他略略解释了一番。
营丘、冀阳、成周、唐国四郡都是侨郡,或直接遣使接洽投降,或杀官造反,已然全部归梁。
位于柳城、棘城交界处的乐浪郡也差不多,境内多叛,太守遁走,唯朝鲜县令孙泳成功抑制住了叛乱,收斩县内阴谋应梁的大族、出身乐浪王氏的王清,同时赦免了与之同谋的数百人,众情乃安。
王诞听了,摇头叹息道:「孙泳活不了多久了。」
封抽差不多持同样的看法。
孙泳是昌黎本地人,受命管理内迁的乐浪百姓,看样子有一定的威望,但乐浪人本身对慕容燕没有太多的向心力。说难听点,人家只支持中枢,且是谁在中枢支持谁,而今是邵氏一统中原,那么他们就支持邵氏,因为这些边地豪族非常依赖朝廷给予的名义镇压地方,统合地方人力物力,对抗可能的外敌,比如高句丽。
如果梁人对这些内迁的乐浪土民说马上帮你们打下乐浪郡,让你们能够返回家乡,这些人一夜之间就会造反,执孙泳以献。
「一夕之间,五郡二十余城(堡壁)皆降,你让慕容氏如何看待我中夏士人?」王诞叹道:「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恩将仇报,若梁军兵败退走,以后还有土人能被重用吗?」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封抽道:「王公所携之书信,我可遣人转交给燕王。」
王诞听到「燕王」二字先是一愣,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这是指梁朝燕王邵裕,顿时苦笑两声,道:「老夫累了,你自便吧。」
「棘城内情如何?王公可有所教?」封抽又问道。
王诞闭目假寐,不言不语。
封抽懂了,行礼离去。
******
「完了!完了!降了,都降了!」柳城二十余城陆续投降的消息传出后,在昌黎大地上引起了一番震动。
有些部落还在犹豫不决呢,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撒丫子跑路,以至于刚刚自棘城西行的鲜卑骑兵陷入了补给困难的境地。
本来甲地有个部落在放牧的,准备去弄点吃食,然后翻山越岭袭扰梁人后路,结果他妈的人不见了!
复奔乙处,这里原本有个坞堡的,而今大门紧闭,看在往日的交情上,稍稍给点粮食打发了,你急得破口大骂,人家说我也有难处,那谁谁谁都降了,你也别折腾了,要么降,要么跑。
昌黎各处就陷入了这么一副人心惶惶的境地。
到了这个地步,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剩下的没有明确表示投降的豪族或酋帅,也陷入了观望的态势。
他们在等,等梁军和慕容氏决出胜负,谁赢他们帮谁。
毕竟「百万大军」不是开玩笑的。
段部鲜卑来袭,他们没说的,遵奉号令出兵。
高句丽来攻,也跟他们干了!
可百万梁军?莫要玩笑!
一人一口唾沫都能让我家牧场旁边的溪流涨水。
那马蹄声震天动地,几乎能把帐篷掀翻。
百万人齐齐射一轮箭,大地一片白茫茫,全是雪白的箭羽在风中摇曳。
你让我对抗这个?我身板小,你们先打,决出胜负再说。
形势就是这么个形势,相当明了了,胜负只在棘城攻防。
五月初十,李重抵达平刚故城,聚集于此的大军已然超过五万。后续的山道之上,旌旗如云,长枪如林,数百里鼓声不绝,林中鸟兽纷纷奔走,一副世界末日的景象。
十一日,燕王邵裕率千余骑抵达朝鲜县,刚刚被孙泳压下去的乱子再度复起,数百人冲进县府,绑了孙泳以献,剩下的不愿投降的人则狼狐逃窜,走山林小道奔回棘城。
战争的脚步一点点逼近慕容燕国的都城。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