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亚洲文坛的珍宝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684章 亚洲文坛的珍宝(第 1/ 页)
第682章 亚洲文坛的珍宝
《天朝》完稿后,林朝阳彻底放松了下来,每天睡到自然醒,起床吃过早饭之后翻翻报纸,在网上浏览浏览新闻,半天时间就过去了。
《拉贝日记》内地上映了快一个半月了,票房潜力基本耗尽,最后的票房落点应该在2.3~2.4亿之间。
媒体上仍不时有对这部电影的报道,焦点主要是集中在票房上。
两个多亿的票房,不仅打破了国产电影票房记录,而且是大幅提高了记录。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排在《拉贝日记》前面的,还有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这个票房怪兽。
3.6亿的票房,如同天堑一般横在中国影人面前,目光所及的两三年之内,这个记录恐怕是很难被打破的了。
除了报道票房,还有些媒体把目光对准了林朝阳这个电影投资人的收益,煞有其事的分析通过投资这部电影,他赚了多少钱。
有媒体说他赚了2亿的,也有说赚了1.5亿的。
但不管是哪个数字,对于社会大众而言,都是极大的刺激。
一部电影赚一两个亿,也许在后世中国电影动辄几十个亿的时候并不起眼,可在如今这个国产电影票房过千万就是胜利的时代,一两个亿的收益仿佛神话。
有个别媒体还调侃林朝阳,说他投资电影比写书赚钱,这只能说这些媒体实在小看了林朝阳作品的吸金效率。
仅仅今年大半年的时间里,5册《天朝》专号加单行本在国内的销量就达到了恐怖的1840万册,销售码洋3.75亿元。
林朝阳身为作者,仅这一项就收获了7500万人民币的版税。
如果再算上他其它的作品在海内外销售所创造的版税,这个数字恐怕还要再乘以个两倍才行。
除了《拉贝日记》这个热点新闻,报纸上关于他今年是否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猜测也比往年多了很多。
出现这种情况,一来是因为大江健三郎的那篇专访,二来是《天朝》发表后文学界的溢美不断确实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望。
这些舆论塑造出了一种众望所归的氛围。
林朝阳本来还没把得奖看得太重,可要是舆论再这么炒下去,自己却没得奖,想想都尴尬,他这一波算是被架起来了。
有些郁闷的关闭网易的网页,他又登陆了亚太新闻网的网页,入眼的大标题便是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前瞻。
根据亚太新闻网援引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数据,本届奥运会将有199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10651名运动员参加。
中国代表团此次也派出了311名运动员参赛,在林朝阳的记忆里,这一届中国队拿的奖牌数好像又创了自身参加奥运会的新纪录。
只是具体有哪些项目得了奖牌,却已经有些模糊了。
时间一晃来到国庆,一双儿女都放了假,陶玉书也放下了繁忙的工作,一家人外出游玩了几天。
期间陶希文和周梅举行了婚礼,说是婚礼,实际上就是把两家人都请到一起吃顿饭。
周家人是婚礼前一天来到燕京的,来了二十多口人,都是周梅的亲近家人。
对于陶希文的情况,除了几位至亲之外,这些亲人都不甚了解,只知道周梅找了个书香门第的海归留学生。
周家在蓟县是很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人也普遍以务农和打工为主。
周梅一个初中学历的女孩子能找到陶希文这样条件的丈夫,对大家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冲击了,但真正的冲击还是他们在来了燕京之后。
关于婚礼,小两口本不想铺张,准备把婚礼地点选在长征饭庄。
那里是两人相识的地方,对于他们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可赵丽死活不同意,儿子就结这么一次婚。
更何况,她还通知了自己的娘家人,婚礼必须要办的风光一点。
为了母亲的面子,陶希文和周梅无奈只能辛苦辛苦了,婚礼地点最后定在了西三环紫竹桥边上香格里拉饭店的高顶宴会厅。
婚礼前一天,陶希文直接租了一辆大巴车将周家人从蓟县接到了燕京,直接入住在香格里拉饭店。
「哎呦,咱们住这?」
从大巴车下来,周梅大舅妈看到恢弘又充满现代气息的酒店外观,率先发出了一声惊叫。
「别大惊小怪的!」周梅母亲扯了大舅妈一下,示意她别表现的太没见过世面,让女儿面子过不去。
大舅妈只好小声说道:「姐,周梅他对象家条件真不错啊!」
不光是大舅妈,周家的一伙亲戚都被香格里拉饭店壮观的楼宇震撼了。
「也难怪,人家可是海归,家里条件肯定不能差。」
现实里的高楼大厦有很多,大家也不是没见过,可看见过和走进过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叔叔、阿姨,这是我爷爷和我奶奶。」
陶希文将身在酒店门口迎接他们的陶父、陶母介绍给了大家。
接周家人是由陶玉成和陶希文一起去的,陶父、陶母在周家人到之前就一直站在酒店门口迎接,礼数周到。
「欢迎欢迎,有失远迎!」
陶父年过八旬,拄着拐杖,身上散发着学者气质,笑容和善的一一与周家人问好。
因为先入为主的震撼,陶父谦和有礼的态度让周家人感觉受宠若惊。
进了酒店,周家人又喷喷于饭店装潢的富丽堂皇,周家人又陆续见到了赵丽和陶玉墨。
等办理了入住之后,几个亲戚围住了周梅父母。
「大嫂,我看周梅这婆家可不像是一般人家。」
「是啊,姐,他们家具体什么情况,你给我们说说,省得我们到时候失了礼数。」
「大哥,你以前不说他们家是大学里的嘛,大学老师不能这么有钱吧?」
几位跟周家父母同辈的亲戚碟碟不休的围着两人追问个不停,让两人头疼不已,
其实别说是这些个亲戚,就是他们两人,即便有了周梅的事先知会,可看着陶家人置办出的婚礼排场,内心也有些不知所措。
这会儿周梅被赵丽叫了出去,周父周母在几个同辈亲戚的追问下,只好又多聊了聊陶家的情况。
待十多分钟后,周梅来叫家里人去吃饭,只见这些亲戚一个个的都拿怪异的眼光看着自己。
她问父母:「怎么了?」
「没什么。你大舅他们问问希文家的情况,都说你找了个好人家。」周父说。
当着众亲戚的面,周父的话不好说的太直白,但周梅立刻就明白了父亲的意思。
关于陶家的情况,周梅倒不是刻意隐瞒,只是想保持低调而已。
即将和陶希文步入婚姻殿堂,她的心态也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小女生。
周梅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招呼着众亲戚去吃饭。
翌日上午,陶希文和周梅的婚礼顺利举行,在赵丽的张罗下,陶家来了上百位亲朋。
相比之下,周家来人就少多了。
看着满堂宾客非富即贵,周父周母面上喜悦,回应着亲戚们艳羡的调侃,可心里却有些担忧。
以前周梅跟他们说时,心里还没有概念,今天的婚礼才叫他们真正见识到了双方门第的差距,他们难免担忧女儿的婚后生活。
婚宴结束后的下午,母亲拉着周梅的手殷殷叮嘱,母女俩说着说着哭成了一团。
陶父看出了周家父母的担心,宽慰道:「周梅嫁进了陶家,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你们不要担心,她只是多了一群亲人。」
听着他的话,周家父母的心情开朗了一些。
数日后的10月10日,据新华社消息,今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一改往年率先公布文学奖名单的惯例。
首先于昨日公布了医学奖得主,今天又公布了物理学奖得主。
此消息不仅引来了国内文化界的侧目,也立刻成了各国文化界和科学界最热门的话题。
而至于国人最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归属,据《瑞典日报》报道,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将在12日公布。
目前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们仍未就得奖结果达成一致,看起来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竞争十分激烈。
临近奖项结果公布,跟往年一样,各国文学界的小道消息满天飞。
瑞典文学界盛传,今年的文学奖得主不会是欧洲人。
《瑞典日报》资深评论员认为,今年的文学奖得主很有可能是现定居伦敦的作家维迪亚达·苏莱普ls德·奈保尔。
维迪亚达·苏莱普ls德·奈保尔是英籍印度裔作家,其主要作品《通灵的按摩师》
《重访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等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而英国的评论家则推举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切贝,阿切贝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
近些年来非洲文学和作家在欧洲文坛受到了广泛关注,而欧洲文坛之所以会有这种关注主要是因为非洲有大量使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种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文字相通,又经历过殖民文化的洗礼,欧洲文坛的这种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由非洲人民的血泪所铸就的。
奈保尔和阿切贝在国际文坛颇有声誉,受到各国文学界的推崇并不为过,但二人并不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预备役当中最热门的人选。
也许是陪跑多年的原因,林朝阳今年在获奖前夕的呼声格外的高。
不仅是国内如此,连在国际上也是这样,10月第一周的《纽约客》发表文章讨论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归属。
「20世纪的下半叶,没有比林更优秀的小说家,他是上天赐给亚洲文坛的珍宝。诺贝尔文学奖是时候应该把目光转向中国了。」
日本《文艺》杂志也在为林朝阳唱看赞歌:
「正如大江健三郎先生所言,林桑值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字深刻的影响着亚洲数十亿的读者,对亚洲文学走向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法国《费加罗报》评论员则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现在已经沦为了老年人奖,传闻来自中国的林入围多年,但始终无缘奖项,难道真的要等他熬成老人家,才会被施舍一个奖杯吗?这对一位伟大的作家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这些新闻被国内媒体转载回国,立刻在国内文化界引起了一片热议。
对比往年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公布前的舆论,今年林朝阳在国际上的呼声高了很多。
自然而然的,国内的新闻舆论也对林朝阳的获奖抱有了更高的期待。
「矣,你说林朝阳今年真能拿诺贝尔文学奖吗?」
「谁知道呢,都陪跑那么多年了,没得不稀奇,得了也不稀奇。」
「得了当然最好,中国还没出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呢。」
「那肯定的。林朝阳要是能得奖,那也算是众望所归了。」
靠近图书馆的燕南食堂里,冬冬正在排队打饭,耳边传来两个学生的对话,忍不住侧耳倾听了几句。
听了这些话,他心里不由得美滋滋的。
虽说平时他总是跟老父亲不对付,但那属于内部矛盾。
他正高兴的功夫,前面排队的人没了,他打好了饭,正打算找个座位,哪料到转头一看,便看到了眸如秋水的少女正端着餐盘四下扫视。
「诗雨同学,好巧啊!」
只犹豫了片刻,冬冬鼓足了勇气走上前。
「啊,你好。」
「没找到座位吗?要不我们坐那边吧。
不由少女分说,冬冬便向她发出邀请,并主动走向不远处的空位。
少女只得跟从。
坐下后,冬冬强自镇定,装出成熟的模样,问:「没想到今天能在食堂遇到你,真是缘分。开学这么多天,还适应吗?」
「别的都很好,就是饮食和气候有些不适应。」
开学那天两人闲聊,冬冬得知了诗雨同学是江南女子。
「你刚来燕京,这边的气候肯定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饮食嘛,这个可不好办,燕京的江浙菜馆不多。」
「也没什么,食堂也是一样吃的。」
钱诗雨的普通话带着吴侬软语的味道,冬冬不知为何有些心猿意马。
「我小时候经常去吃一家叫杭州酒家的杭帮菜—·—」
他主动抛出话题,钱诗雨好奇的问:「杭州酒家?这家餐厅在哪里。」
「在燕京可吃不到,这家餐厅在香江了。」
听着他的话钱诗雨的嘴角微微向下,了起来,眼里有些嗔怪的意味,不在燕京你说什么呀!
紧接着她又好奇的问,「你是港澳台学生?」
「我可是正儿八经高考进的燕大。」冬冬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些小骄傲,钱诗雨默默的看了他一眼,说的好像谁不是一样。
不过经过这一番对话,她心里不由得对冬冬产生了几分兴趣。
两人又聊了些这段时间在学校发生的趣事,等饭吃得差不多了,钱诗雨往周围看了看,似乎打算起身离开。
「矣——」冬冬叫了一声。
钱诗雨转过头。
「那个—你刚才不是说图书馆不好占座嘛,我帮你去占座怎么样?」
说这话时,冬冬眼神青涩,藏着几分期待。
钱诗雨犹豫了一下,「图书馆的坐可不好占,就不麻烦你了。」
冬冬急忙说道:「没事,不麻烦。我爸以前就在图书馆上班,我认识里面的叔叔阿姨,让他们帮着在座位上放两个水杯就行。」
听他这么说,钱诗雨的眸中目光闪动,似有些意动。
「这——好吧。」
得到了她的肯定,冬冬压抑着心里的雀跃,问道:「那你什么时间去?」
「明天晚饭后吧。」
「你有手机吗?或者留个宿舍电话也行,我到时候联系你。」冬冬顺理成章的说。
钱诗雨说出了一串数字,冬冬赶忙掏出一支小巧的淡蓝色的手机,是诺基亚的3310,
这款平价手机自今年推出便成为了手机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
他手指连点,将数字记录到电话簿里,又默念了两遍,同时将号码记到了心里。
做完这些事,他又拨通了号码。
「bee~bee~」”
电话铃声从钱诗雨的衣服兜里传出,她掏出手机。
冬冬一见笑的灿烂,巧了,她用的也是诺基亚3310。
「你也用这款手机啊,真是缘分。」
对他的强行制造缘分,钱诗雨心中有数,却未言语。
二人分别之后,冬冬喜滋滋的又翻了翻电话簿里的那一串数字,好像是心上人就在眼前。
这天傍晚,林朝阳突然接到了老同事杜蓉的电话,说冬冬来求她帮忙给占两个座。
占座不是重点,重点是「占两个座」。
林朝阳一听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过现在孩子大了,交个朋友也是正常的。
等了两天,到周四上午他主动给儿子打了个电话,问明晚回不回家。
冬冬上了大学就住校了,到周五晚上会回家住两天。
电话那头的冬冬犹犹豫豫,「就先不回了吧。」
这一下子林朝阳更加确信儿子交朋友了。
「行,不回就不回吧。」林朝阳也没有说什么,临挂电话前他又问了一嘴,「零花钱够么?」
「够,够。」
要在往常,林朝阳问出这句话,别管有没有钱,冬冬的回答只有一句「不够」。
「行了,知道了。」
挂断了电话后,林朝阳便向陶玉书说出了儿子的反常,笃定的说:「也不知道是哪家的白菜地要被祸害了。」
陶玉书轻拍了一下他,「别瞎说,哪有这么说自己儿子的。」
关心了两句儿子的感情生活,陶玉书将林朝阳从电话旁赶开,坐在了沙发旁,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她没说,但林朝阳清楚,家里的所有人也都清楚。
一班保镖和保姆行动时的脚步都比平时放轻了,生怕制造出噪音,遮掩了随时有可能响起的电话铃声。
安静的气氛持续了很长时间,林朝阳浇了一圈花,看了看时间,正要劝陶玉书放弃这种无聊的等待,客厅里突然响起「叮铃铃」的声音。
陶玉书的身子不由得一震,立马站起身跑过来拉着林朝阳来到电话旁,「快接!快接!」
林朝阳看了一眼手表上的时间,才九点多,这时间好像早了点。
心中这么想着,他接起电话,然后脸色郑重起来,十分严肃。
陶玉书屏住了呼吸,目光中满是期盼。
这时就见林朝阳啪的一下挂断了电话。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她忙问道。
「没事。是李拓那厮,拿我开涮呢!」
闻言,陶玉书顿时愤恨,「真不是个东西!以后再来给他出去。」
「得乱棍打出去才行。」林朝阳说。
陶玉书笑了起来。
夫妻俩正说着笑话,就听院里传来动静,原来是陶希武咋咋呼呼的进了院。
「你怎么又跑过来了?」
陶希武脖子上挂着相机,身后还跟着个扛着摄影机的卢伟健。
去年陶希武心血来潮,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带着机器跑到小六部口胡同,说是要来记录历史性的一刻。
结果却守了个寂寞,今年又来了。
「我不来能行嘛,今年大姑父肯定稳拿奖。」
「好,没得奖我拿你是问!」
林朝阳玩笑着威胁道。
陶希武一脸苦相,「这个责任我可担不起啊!」
林朝阳历来不希望家里人为他得奖与否的事而牵肠挂肚,所以他从来不会大张旗鼓。
今年的颁奖前依旧如此,大家都是各忙各的,唯独陶希武爱凑这个热闹。
「大姑父,您先谈谈您获奖前的感受吧。」
陶希武掏出话筒对准林朝阳,装模作样的要采访。
「感什么受,我看你小子找打!」
林朝阳作势欲打,陶希武正要抱脑袋,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刺耳又急促。
「电话!大姑父,电话来了!」陶希武急忙忙喊道。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