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当代小说艺术的绝唱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686章 当代小说艺术的绝唱(第 1/ 页)
第684章 当代小说艺术的绝唱
也正因着林朝阳在国际文坛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获得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不仅在国内持续发酵,也受到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香江、湾岛两地的媒体跟着凑热闹就不提了,林朝阳获奖消息传来的当天就登上了朝日电视台和nhk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如《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日本大报也报道了消息。
在一众解读林朝阳获奖新闻的媒体当中,门户网站雅虎日本的文章非常有特点,标题充斥着浓浓的日式中二风一一《中华文豪の崛起》。
当然,文章只是标题看着比较中二,内容实际上是一篇对林朝阳创作生涯的总结,相当于是缩略版的创作年谱。
文章署名是清水章司,一位专门钻研林朝阳生平的日本学者。
这几年,凭借着对「林朝阳」这位研究对象的精湛研究,清水章司已经普升为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
他的这篇文章在雅虎日本发表之后受到了不少的好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林朝阳日本读者较多,不过清水章司的文章幽默风趣,也确实吸引了不少读者的兴趣。
短短两天时间《中华文豪の崛起》就破了30万点击,清水章司还因此收到了网站编辑的约稿,邀请他继续创作以林朝阳生平或作品为内容的评述、推介文章。
清水章司这位平时坐惯了冷板凳的教授,因着林朝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竟一下子成了受欢迎的人物。
这件事一时被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的同好们引为趣谈。
在日本之外,林朝阳获奖的消息引起反响最热烈的当属美国。
得益于当年的「林朝阳现象」和《楚门的世界》《寄生虫》《父亲》等几部作品改编的影响力,林朝阳在美国拥有着大量的忠实拥是。
并且这些拥是中还不乏具有话语权的文化界人士和公共知识分子。
诺奖消息传开后,《纽约时报》专门撰文称:
「林的文学成就让当代绝大多数作家汗颜,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他都是当代中国乃至亚洲最成功的作家。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实至名归,没有把林的奖项拖到21世纪是瑞典文学院近十年来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纽约客》作为林朝阳的老朋友,为他的获奖献上了最诚挚的祝福,并刊发了罗伯特·戈特利布的文章一一《他让中国文学闪耀世界文坛》。
「他是中国当代文坛独一无二的存在,他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既继承了古典中文的凝练诗意,又大胆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技法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技巧。
正如十年之前《纽约客》所赞许的那样一一他像大师一样写作。
在他的作品中,你能看到中国这个古老国家的每一个方面,但他的创作触角并不局限于中国历史和东方文化。
他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扮演着文化桥梁的角色,缓和了当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促进了双方的交融。
他验证了文化不应该被语言和国界束缚的真理,而应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并且深刻的影响着这个世界。
毫无疑问,他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文坛上最闪耀的那颗星。
也因为他的存在,中国文学的魅力和风采才得以受到世界瞩目。」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肯定不止《纽约客》《纽约时报》两家媒体有报道,但作为美国文化界最具代表性的权威媒体,《纽约客》和《纽约时报》无疑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
他们对林朝阳的褒奖自然在美国普通民众中引发了不小的反响,以林朝阳在美国普通民众当中的名气,这些新闻其实已经很难让他再获得更进一步的影响力了。
但势必要拔高他的文学地位,说白了就是逼格。
有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持,再加上多国媒体的高度认可,林朝阳在国际文坛的地位已经脱离了国际知名作家的层次,半只脚迈进了「大师」的行列。
随着多家国外权威媒体对林朝阳获得诺奖的高度评价出炉,国内媒体纷纷转载。
这个时候,拥众多,尤其是外国拥是众多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看看这些平日里高大上的外国媒体对林朝阳的花式吹捧,国内媒体直接高潮了。
以前大家只知道林朝阳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但怎么也想不到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竟然高到这个地步。
这些外国媒体的部分表述甚至让某些媒体产生了一种不可明说的羞耻感,
林朝阳一位中国作家,竟然得到如此多国际媒体的交口称赞,实在叫人难以想象!
中国文学,从此站起来了!
部分媒体仰视惯了西方国家和媒体,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时代造就的差距我们要承认,更要有一颗成为强者的心。
海外舆论反响和国内的诺奖热潮掀起的热议持续不断,在一阵阵新闻浪潮之中,林朝阳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期间,如文化部、文联、文协等国内文化部门都通过公开渠道向林朝阳发出了贺信,连续数天,多个官方渠道的发声祝贺将林朝阳的获奖推向了高潮。
举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文化界、知识界的反响更是汹涌激荡。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含金量毋庸置疑,林朝阳的获奖成了文化界、知识界的一大盛事。
官方也在其中推波助澜,诺贝尔文学奖看似是文化事件,实际上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和一种大外宣。
就像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文化部贺信中所写的那样:
「林朝阳同志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独特魅力,为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流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官方的遣词用句向来是极其考究的,以作家的身份用「传播」二字十分贴切,但多了「流行」两个字可就不同了。
何谓「流行」?
它所表现的是文化与习惯的传播,必然要被主流社会和大众普遍接受,并且是大范围的接受,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社会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和统计,多年以来林朝阳的作品在海外出版销量累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5亿册。
这样的作品销量在各国主流作家当中前无古人,后恐怕也很难有来者。
更难得的是,林朝阳作品的各类改编不仅斩获过夏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托尼奖等众多国际大奖,更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朝阳的这个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国家大事。
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之下,此次林朝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舆论热度和强度远超了他以往的获奖,更不是许多外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可比的。
不过,再热闹的新闻也有过去的时候。
林朝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在国内热闹了一个多星期,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新闻热度逐渐降低,各类报道也越来越少,事件慢慢的冷却了下来。
获奖的热度虽冷,但林朝阳却没有闲下来。
从奖项结果公布以来,他今天几乎从早到晚都要接受采访。
以他的性格,当然是不希望被媒体过多打扰的。
但这次不行,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已经被上升到了国家和民族的高度,
他就算是再不愿意,也得露面。
除了没完没了的采访,还有各种活动。
文协开会、大学演讲、官方表彰林朝阳像个陀螺一样忙的晕头转向,获奖后的一个多月里几乎没有一天是消停的时候在他被舆论裹挟着登上高台的时候,《天朝》的第六卷,也是最后一卷终于在亿万读者的期盼中隆重登场。
10月15日,《收获》的《天朝》专号(第六期)如约上市。
自1999年12月15日《天朝》第一卷发表,历时10个月,这部总字数长达280万字的煌煌巨著终于迎来了收官之时。
携着作者林朝阳喜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势,《收获》专号上市当天一大早,天还未完全亮,燕京各大书店门前便已经聚集了大量前来抢购杂志的热心读者。
这些读者里有不少人都是凌晨时分就已经等在书店门口排队的,此情此景仿佛是回到了八十年代那个人人都在为文学疯狂的年代。
而要说引起读者们如此疯狂表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是作品本身的优秀,过去大半年时间里《天朝》发表五卷,以厚重的史诗叙事和凝练的艺术审美获得了国内文化界以及广大读者群体的超高评价,拥无数。
原因之二,自然是因为林朝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度。
第三个原因,则是由于专号的稀缺性。
当初李小琳决定将专号印数定为100万份,只是单纯的考虑到小说出版后的销量问题,希望为出版让路。
她做出这个决定后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她实在是低估了盗版书商们的效率。
《天朝》专号的第一卷发表不到半个月市面上就已经出现了盗版,人文社版的单行本又迟迟推不出来。
《收获》方面等于是拱手将专号和单行本发行之间的空白期白白的让给了那些盗版书商们。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林朝阳的读者群体庞大,《天朝》又格外的受欢迎,《收获》卡死了专号印数之后,反而误打误撞的激起了读者们对于《天朝》专号的抢购欲和收藏癖。
这种情况在《天朝》第一卷、第二卷发行时还不明显,到第三卷发行之时,抢购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加价买书、黄牛倒卖等情况,
此次《天朝》最后一卷发表,读者们的抢购热情自然更胜从前。
不仅是在燕京,沪上、广州、武汉—
国内各大城市的书店门口都出现了这种壮观的抢购潮,在文学式微的2000年竟然还能够出现读者为抢购图书而大排长龙的情况,许多人对此稀奇不已。
但在了解了大家抢购的作品之后,大家又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了,毕竟这可是林朝阳的书。
在广大读者的热心抢购之中,《天朝》专号第六卷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壮举。
仅仅上市半天时间,各地书店的库存便销售一空。
如此疯狂的现象让各大出版社咋舌不已,更让没有抢到书的读者们徒呼奈何!
专号抢不到,只能等人文社版单行本了。
当然了,也有那些不差钱的读者,加价从别处收购,但这终究是少数情况。
至此,《天朝》终于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六卷书,煌煌二百八十万言,单就体量而言,《天朝》雄踞当代中国文坛的巅峰,但《天朝》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此。
它的成功在于林朝阳卓绝的努力、竭尽一切虔诚创作态度,更在于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天朝》第六卷面世的第一个满月,《燕京大学校刊》上出现了一篇名为《永远的<
天朝>》的文章。
文章的署名是燕大教授王永兴,中国史学界的耆老宿儒,隋唐历史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
「”..—当那天晚上读完《天朝》的第一卷书之后,我知道朝阳他是能做到的,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啊!
在无边的孤清和沉寂中苦苦的挣扎,他的钢笔一笔一笔在书桌上爬了三年。
一朝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在他的笔下活了过来,穿越冷冰冰的千年史书,以更加鲜活的姿态来到了世人面前。
《天朝》的诞生是漫长的、艰难的、痛苦的,但这样漫长、艰难和痛苦的道路,正是每一部伟大作品所必经的道路。」
王永兴以朴实的笔触回忆了林朝阳向他请教唐史学问的点滴,还谈到了林朝阳在创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痛苦。
文章发表以后很快便在燕大的教职工和学子中间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大家都能想到,
像《天朝》这样一部巨著的诞生必然是要付出绝大的努力的,但读罢文章还是深受触动。
大家敬佩于林朝阳兢兢业业的创作态度,更敬佩于他对文学的虔诚和谦卑。
《燕京大学校刊》与燕大前后诞生,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日救国、抗美援朝、
人道洪流、改革开放这份刊物见证了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
近现代以来的许多名家大师都曾在《燕京大学校刊》上发表过文章和学术见解,因而《燕京大学校刊》的影响力绝不仅止于一份单纯的校刊。
发表几天之后,《永远的
》很快就被燕京各大高校学子所竞相阅读,之后又引来了《燕京文学》的转载,呈现到了广大读者的面前,并很快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除了王永兴这位《天朝》诞生的见证者,在《天朝》正式完结之后,国内文学界也迎来了一波对这部小说「盖棺定论」式的评论潮。
国内知名「林吹」李拓如今远在大洋彼岸,但这不妨碍他为《天朝》献上赞美。
「..—在严肃文学日益衰落的今天,林朝阳在创作上的大胆尝试和精益求精是文坛所少有的。
《天朝》的由来本是一句玩笑话,可他却认真了,他完成了这件重活儿、大活儿、绝活儿,这其中的艰难和痛苦外人是尝不到的。
我们所品尝到的,是经由这些艰难、痛苦所酿造的美酒。
而酿酒的人,他当之无愧得到许多荣誉和赞美,理所当然的享誉海内外。
他以心血酿的这一壶酒如此醇厚、芬芳,醉了千万人、亿万人,百年之后的中国文坛也必将留有余香。」
李拓的评论没有技术,全是感情,不负「国内文坛第一林吹」之名。
在11月15发行的《收获》正刊上,久未有文字面世的巴金先生也专门为《天朝》撰写了评论文章。
巴金先生在文章中将《天朝》比作是中国当代小说丛林中最枝繁叶茂、葳生辉的参天大树,更赞其是「当代小说艺术的绝唱」。
巴金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座高峰,对《天朝》不吝赞美无疑又为这部小说戴上了一顶桂冠。
国内文学界的滔滔赞美,为《天朝》这部小说做出了最权威的注解。
《天朝》的完结伴随着林朝阳获得诺奖的舆论热潮而炙手可热,受到了文学界的盛赞,在林朝阳多年来的创作生涯当中这样的现象并不算稀奇。
但这次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于,拥有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持,文学界、文化界的声浪变得出奇的一致。
这些声音呼应了过去多少年来的那些赞美,将林朝阳捧上了高台。
从今以后,他的名字将超越「当代作家」的范畴与那些闪耀文学史的明星一同高悬在文学的星空下。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