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谁说跪着就不能造反了?(求订,求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429章 谁说跪着就不能造反了?(求订,求(第 1/ 页)
第431章 谁说跪着就不能造反了?(求订,求票)
净鞭三响,香烟缭绕。
煌煌太和殿内,今儿突然又热闹了起来,太监宫女侍卫,里三层外三层的,已经在各自的位子上站好,就等着一场大会开幕了。
按照清朝的朝制,太和殿就是个举行典礼的地方,皇上登基、皇后册立、命将出征,还有每年的万寿、元旦、冬至三大节启用一下。清初的时候,也曾经在太和殿举行殿试。不过后来改成在保和殿“做题”,在太和殿传胪唱名。其他时候,这座巍峨富丽的大殿就冷冷清清的.
但今儿却是个例外,既不是三大节,也没什么典礼,偏偏启用了这座紫禁城中最巍峨的大殿。天色未明,午门之外的轿子、马车就是一串一串的,白灯笼点的星星点点,穿戴整齐的王爷、大臣,还有一些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官员,就已经全部齐集,等着进入午门。
这些官员今儿的身份都有点特殊,不是所谓的朝臣,或者说,他们不是以朝臣的身份来的,而是以议政王、议政大臣、议政处行走这三个身份来的。而且他们要参加的也不是朝议,而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简称“议会”!
真是太进步了如果另一个时空的康梁穿越过来,一定会被眼前的场面给惊呆的!他们在几十年后梦寐以求的事情,这边早四十多年就实现了,是被隔壁的太平天国给“卷”出来的。
隔壁已经开过跳大神的国人大会了,大清这边怎么都给一个跪着的“议会”吧?
虽然这个大清的“议会”是跪着议政的,但是这依旧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唔,跪着进步,不也是进步吗?就跟南边一边跳大神一边向前进一样,都是进步,而且还很快!
进步的不快可不行,两边在卷呢,进步慢了是有生命危险的!
另外,大清的这些议政王、议政大臣和议政处行走不仅会跪着议政,甚至还会跪着造反!
这会儿议政王、议政大臣、议政处行走还都在行走,没有进入太和殿,大清朝的瘸腿皇上咸丰爷已经提前到达,正端坐在御座上,借着鲸鱼油灯放出的光亮,在翻看堆在自己跟前的“议政题本”。
所谓的议政题本,就是议政王、议政大臣、议政处行走们在议政会议开始前准备好了,递交给管理议政处的议政处章经,然后再由议政处章经们先过目,再分类,分出轻重缓急和联名、不联名。大体上,署名人数比较多的题本,会被摆在比较显眼的地方,让咸丰皇帝可以轻易拿到手里。
而这次参与署名最多的一份题本,则是由议政大臣倭仁领衔,由三百多名议政王、大臣、行走联署的“请振儒教名法以御粤寇逆贼疏”。
“窃闻盛世经纶,文德武功,相资为用。值今乾坤震荡、粤匪披猖之时,臣敢竭忠悃,冒死以进言。祈振吾华夏儒门名教,以御发逆之凶悍。
粤匪诸逆,假托天父天兄邪妄之说,诡谲变幻,迷惑黔黎,毒害遐迩。致使蚩蚩庶众,受其诓骗蛊惑,翕然从附,奔走驱驰,效命麾下。百万之徒,协心同仇,罔顾生死,渐成难制之局,当下之势,岌岌可危!所倚仗者,唯二十万八旗劲旅与练勇而已,虽有西洋枪炮佐助,士卒用命,然欲恃此却敌,犹有力不从心之憾。
当斯危急之秋,宜改制儒学为显扬之名教,擘画敷教之地。于京都肇建圣堂,树天下之楷模;诸省立‘总方’,总揽枢要;各府设‘大方’,居中筹策;州县置‘小方’,广施教恩。各方分委治头祭酒、大祭酒、祭酒诸职,专任宣化之责,统驭儒林之士,使其星罗棋布,咸遵一旨。务令宇内读书种子,凝为一体,仗孔孟之圣教,抗天父天兄之谬论。唯其如此行止,六路兴师,征伐逆寇,方能稳操胜券,永固金瓯,社稷幸甚,苍生幸甚!”
当一大群议政王、大臣、行走在太监的带领下,鱼贯而入大殿的时候,咸丰皇帝已经低声念完了倭仁领衔的“乞兴儒家名教以抗粤匪发逆疏”,然后那眉头就跟麻花似的紧锁起来了。
倭仁这份题本上说的事儿啊,乍一看好像挺有理,可咸丰爷仔细一琢磨,就觉得味儿不对了。“总方”“大方”“小方”“治头祭酒”之类的名号,怎么瞅着这么眼熟呢?哦,这不就跟《三国演义》里黄巾贼用的名号差不多嘛!照倭仁这意思,难不成是要把大清的儒家变成太平道呀?合着是想用太平道去对付太平天国,咋都跟“太平”较上劲了呢?这要是真把儒家改成太平道,万一这“太平道”也跟当年似的做大做强了,会不会也闹着造反呀?
可要是不用这把儒家变成太平道的改革之法呢,那号称“协心同仇,罔顾生死”的“百万之徒”,光靠二十万八旗、练勇好像还真搞不定。要是打了败仗,那大清可就玩儿完了呀!这事儿可真够让人头疼的,怎么就弄出个两头堵的尴尬局面了呢?
就在咸丰正烦恼的时候,那好几百号议政王、大臣、行走已经进了大殿,乖乖地按照班次跪好,扯着嗓子开始山呼万岁。咸丰抬了抬眼,瞅着大殿里跪成一片、貌似恭顺的臣子们,沉吟了一会儿,那张青白的麻脸上才挤出了一丝笑容,说:“今儿个叫大家来呀,是开议政王大臣会议。你们呢,不是议政王,就是议政大臣,要不就是议政处行走。朕把你们叫来太和殿,就是想和你们一起商量商量国家大事。咱大清现在是个什么形势,朕不说,你们心里也都跟明镜儿似的吧!至于应对的办法嘛,这儿有一份《请振儒教名法以御粤寇逆贼疏》,看着挺有意思的,要不今天咱就先议议这个。倭仁呐,这是你领衔的题本,你来给大伙念念吧!”
“喳!”
倭仁应了一声,麻溜儿地从一个太监手里接过《请振儒教名法以御粤寇逆贼疏》,扯着嗓子大声朗读起来,没一会儿就念完了。
底下的议政王、议政大臣、议政处行走们,其实大多都读过曾国藩的《兴儒学名教而抗长毛论》了,那才是原版原著呢,写得那叫一个详细,跟《反经》都有一比了。
“都别愣着呀,说说吧。”咸丰皱着眉头,一脸纠结地说,“照着倭仁提的那办法,把儒家改成名教,你们觉得靠谱不?议政王、大臣们先来说说呗!”
“皇上,”第一个接话的还是恭亲王,“奴才觉着呀,现在必须得集中所有力量去围剿那些粤寇发逆呀。只要能把这帮逆贼给剿灭了,把江宁给收复回来,干啥都行啊!哪怕之后会有啥后遗症,那危害跟粤寇发逆比起来,那也是小巫见大巫呀。”
“皇上,”郑亲王端华也跟着说,“奴才同意恭王的看法呀,这时间不等人呐!现在粤寇发逆刚在江宁闹了一通,正是他们内部人心不齐,互相防备,没法好好配合的时候。咱朝廷这边可已经练好了二十万八旗新军和练勇呢,这可是痛剿逆贼的大好时机呀……不过呢,二十万对一百万,好像还是有点不够看呐。要是能把天下的儒生都发动起来,跟朝廷一起对抗逆贼,那剿灭粤寇发逆的希望可就大多啦!”
“皇上,”僧格林沁也是议政王呀,马上接着端王的话继续说,“现在正是咱该拼尽全力的时候呀,朝廷有多大劲儿就得使多大劲儿,可不能再藏着掖着啦。这就好比狮子搏兔,必须得全力以赴呀!要是皇上觉得倭仁的主意太激进了,等咱赢了粤寇发逆,再改也不迟嘛……”
“皇上,奴才跟僧格林沁王爷想的一样一样的。只要能把粤寇发逆干趴下,哪怕把圣堂拆吧拆吧,过后再恢复原样,那还不就凭皇上您金口一开。当下重中之重,就是得赢啊!要是朝廷不摆出副跟读书人共治天下的谱儿,咱想去天下士绅那儿捞足粮饷、招来丁壮,那可真是难于上青天!”
“可不是嘛,皇上,老臣也琢磨着倭仁的主张用来应应急,挺靠谱。要是皇上心里犯嘀咕,觉着不妥,咱就先挑几个省试一试,就挑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这几个跟粤寇发逆地盘挨着的地儿……”
底下一帮“议政”的大臣,你一嘴我一嘴,跟商量好似的,意思全奔着支持倭仁题本里提的招儿去了。
请...您....收藏_(六\\\九\\\书\\\吧!)
虽说罗耀国一门心思淡化太平天国那洋教味儿,把西方的天父都换成昊天上帝了,可甭管是拜上帝会,还是大同会,对传统儒家的冲击,那简直像狂风扫落叶。别的不提,就说现在这拜上帝会,哦不,大同会,还搞着分田分地那一套呢,光这一条,就把太平天国变成那些还没被天国拿下的地盘上,地主士绅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啦!为了拔掉太平天国这根刺,他们啥事儿干不出来?把儒家改成名教,在他们眼里,那都不叫事儿!
咸丰心里门儿清,自己可不能跟这帮跪着的大臣较上劲……谁说跪着就不能造反啦?这帮跪着的,背后或者手里可都攥着团练武装呢!不过咸丰也有他的执拗,眉头一皱,目光灼灼地望向底下的议政们,问道:“那么……这名教之主,让谁来当呢?”
“自然是陛下您呐!”咸丰话音刚落,曾佳国藩马上就接过话题,扯着嗓子就喊了出来。
(本章完)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