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驱龙入海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五十六章 驱龙入海(第 2/4 页)
这个评价,关卓凡认为,只说对了一半。
郭嵩焘有书生气是真的,可绝非没有任事之能。他不论在山东还是广东,清理积弊、整顿政务,都是立竿见影。而郭嵩焘的“问题”。也正是他不论到哪儿,总要“清理积弊、整顿政务”,也就因此得罪当时当地的官场,包括处理不好和上官的关系。
在天津,和僧格林沁不睦;在山东,和文煜不和;在广东。和瑞麟不搭调,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就是说,以郭嵩焘的性格和见识,在旧“体制”中,确实“难堪繁剧”。
在新“体制”中呢?
郭嵩焘这种人。难道还嫌太多不成?
何况,在关卓凡的设想中。“顾问委员会”实行“垂直管理”,并不需要和北京的其他衙门发生过多的联系,“顾问委员会”联系的对象,主要是各地的“新政”。
“顾问委员会”需要的权力,由关卓凡出面,拿过来交到“主任委员”手里。
所以,应该可以扬郭嵩焘所长,避郭嵩焘所短。
郭嵩焘的“出身”,对“顾问委员会”早期的工作,也有特别的帮助。
一般认为,郭嵩焘出身曾国藩幕中。但是,郭嵩焘绝非曾的普通幕僚,他在湘系中,有超然而独特的地位。
郭嵩焘的年纪,虽然小曾国藩七岁,但两个人却算是“同学”,他们都曾在岳麓书院读书,时间上是有交集的。
最重要的是,曾国藩的“出山”,是郭嵩焘一力促成。
洪杨乱起,文宗敕令丁忧在籍的曾国藩兴办团练,曾国藩犹豫不决。郭嵩焘几度登门,反复劝说,曾国藩终为所动,出面创办湘军。
曾涤生最终变成曾文正,始作俑者,是郭筠仙。
郭嵩焘于左宗棠,也大致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