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木头和石头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六十六章 木头和石头(第 3/4 页)
翁同龢表示感谢贝子识拔,特来请益。关卓凡见他雍容儒雅,不卑不亢;骤膺大任,却既无谄媚之色,又无轻狂之态,心里也暗自称赞。于是说叔平你太谦虚了,我为国家荐贤,以后“同殿行走”,也要请你多多指教。
翁同龢表面从容,内心的感受,却真正是“喜从天降”!
人臣之贵,无逾帝师;从此登上入阁拜相之路——这些都不消说了。更重要的是,翁家现在处于一个很困难的时期,这个“弘德殿行走”,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说是“叔侄状元”,但“侄状元”翁曾源,身患极严重的隐疾——“羊角疯”,即癫痫,随时发作,是没有出仕的可能的。
翁曾源的父亲,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做过安徽巡抚,后获罪革职拿问。因为老爹翁心存当时做着小皇帝老师的关系,翁同书幸免一死,“发往军前效力”。迄今,已经在甘肃的瀚海戈壁中,啃了好几年的风沙了。
因此,翁同书能否生归乡梓,翁家能否重新崛起,全在翁同龢一人身上。
现在,有望了!
说起来,翁家因为翁同书的缘故,早已间接地和关卓凡发生了联系。这个“中间人”,是苗霈霖。
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苗霈霖反水,围攻寿州。寿州城内的安徽巡抚翁同书,对苗霈霖主“抚”,答应了苗的诸多要求,并上奏为苗说好话。苗霈霖乃暂时撤围。朝廷只好顺水推舟,令苗霈霖“戴罪立功”。
不想苗霈霖没过多久,重新围城,终于攻破寿州,俘获翁同书等大员。
这下子事情就闹大发了。
翁同书封疆大吏,守土有责,身负和地方“共存亡”的义务,本该“殉节”的——何况你还被人俘虏了?
翁同书没有殉节,只好下狱。
为了大儿子的性命,翁心存以古稀高龄,抱老病之躯,挣扎着每天入直,给小皇帝上课,结果不堪劳累,当年就挂掉了。
追本溯源,罪魁祸首,当然是那个苗霈霖。
因此,苗霈霖覆灭于关卓凡,翁家家祭乃翁,很是痛哭流涕了一番。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