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章 海天雄镇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二二一章 海天雄镇(第 3/4 页)
炮门、洞门内侧,皆以水泥加固,如此“软硬搭配”,土壁更加坚实。
土壁自然影响射界,不过,本也不需要多宽阔的射界——航道是固定的,敌舰欲破口而入,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只要相关的航道在射界之中就好了。
至于“上不覆顶”——这个时代又没有东风快递什么的,被“吊顶”的概率,那是极低、极低的啦。
驻守炮台的,是轩军的“海岸炮兵”。
这是一支成军未久的部队,有一部分海军的底子,不过,更多的是炮兵师的底子,属于“以陆为主、海陆混编”,然而,在编制上,却是划归海军的。
中国海岸线漫长,不能不处处设防,镇海口这一类海岸炮台的建设,重要性不亚于舰队和海军基地,只是没有舰队和海军基地那么引人瞩目罢了。
中国是传统陆权国家,负责海岸炮台守卫之责的,一向是陆军,这带来了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守军多不了解自己的敌人的战略、战术;第二,守军和己方的海军,无法有效配合。
这曾经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原时空,驻守威海卫和周边炮台的守军,为来自山东的巩军和绥军,由李鸿章幕僚出身的戴宗骞管带,他和海军提督丁汝昌之间,是不相统属的。
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舰队海战失利,避入威海卫基地,随后,日军在威海卫东南的荣成湾登陆。
炮台守军的责任,是保护炮台和基地的安全,并没有大规模野战的能力,戴宗骞却不顾丁汝昌的反对,执意出兵,截击登陆的日军,接果飞蛾扑火,除了消耗掉宝贵的有限的兵力之外,对登陆的日军,未产生任何的迟滞作用。
更严重的是,日军猛攻龙庙嘴炮台,眼见炮台失陷在即,丁汝昌要求炸毁炮台,以免日军占领炮台之后,调转炮口,轰击港湾的北洋水师,可是,戴宗骞坚决不同意。
没过多久,龙庙嘴炮台守军全部战死,炮台落入日军之手,果如丁汝昌所料,日军一进占炮台,立即调转炮口,猛轰港内的北洋水师军舰。
这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最直接的原因。
戴宗骞悲愤自尽,可是,已经于事无补了。
历史的教训,不能不记取啊!
丁汝昌、戴宗骞同属淮系,海陆之间,犹抵牾至此,如果派系不同,还不定闹成什么样子呢!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