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十三章 一剑封喉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九百十三章 一剑封喉(第 2/3 页)
十一月十八,河北,高阳宫。
左骁卫将军、检校雁门太守、顺政公董纯急奏,齐王担心塞外局势因安州动荡而恶化,北疆尤其是燕北长城一线未来可能会面临镇戍重压,所以齐王认为必须迅速加强燕北镇戍力量,而最有效最便捷的办法就是立即调一位能征善战的卫府大将坐镇燕北,比如右骁卫将军、郕国公李浑,如此对外可威慑北虏,对内可解决飞狐内患,可谓一举多得。
圣主看完急奏,嗤之以鼻,齐王好算计,把右骁卫将军李浑调到燕北,等于变相削弱涿郡留守府的军权,而燕北军权一旦易主,距离燕北脱离涿郡留守府,与幽州分庭抗礼的时间也就屈指可数了。
“此事,爱卿以为如何?”圣主看了送来奏章的虞世基一眼,不以为然地问道。
虞世基心领神会。齐王得寸进尺,圣主龙颜大怒,右骁卫府李浑躺着中枪,无妄之灾从天而降,虽然考虑到李浑平叛有功,目前严重的两京政治危机也不允许再起波澜,再加上第三次东征势在必行,卫府也不宜震荡,种种原因导致圣主短期内不会对李浑“下手”,但只待有机会,李浑必遭重创,后果不堪设想。
李浑未来命运如何,不在虞世基的考虑范围内,甚至他巴不得找个机会“干掉”这位陇西权贵,只是当前局势下,国祚和中土利益至上,圣主和改革派利益至上,派系斗争也要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如果“干掉”李浑不利于这一目标,当然不能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虞世基在看到这份奏章的时候,也有一番考量,最终拿出了一个对策。
“圣上,驱逐飞狐叛军北上出塞的决策不可更改。”虞世基语气坚决。
圣主微微颔首,同意所说。驱逐飞狐叛军出塞的前提条件很多,其中重要一个就是断掉齐王对这股力量的念想,为此就必须向齐王妥协。董纯调任雁门是一次妥协,但同样的事可一不可再,否则必然助长齐王的嚣张气焰,因此圣主同意再一次向齐王妥协,只是坚决反对把李浑调到燕北,以免遗祸无穷。
“郕国公的军权必须剥夺。”虞世基继续说道。
圣主眉头微挑,目露满意之色。
齐王得寸进尺,必须予以惩戒,但又不能对齐王下手,蓄意激化父子矛盾,于是剥夺李浑的军权就成了最好手段,隔山打牛。然而,李浑是开国勋臣李穆之子,陇西豪门成纪李氏的当代家主,当朝赫赫有名的大权贵,不论在关陇贵族集团还是在十二卫府中,都有着显赫身份和地位,尤其在西北军陇西军团中,更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
这样一位炙手可热、实力强横的大权贵,即便是圣主和改革派想剥夺他的军权,想在政治上打倒他,都必须先拉拢一批盟友,然后经过一番精心布局,才能展开具体行动,以免遭到对手强力反击,偷鸡不成蚀把米,那就得不偿失了。
目前局面下,用什么办法才能冠冕堂皇,又无懈可击,又能迫使齐王和李浑不得不接受,同时还能让关陇贵族集团尤其是陇西军功集团不会因此而“大动干戈”呢?
虞世基看了圣主一眼,细心揣测上意,不动声色地继续说道,“臣建议,郕国公以右骁卫将军一职,兼领安东都尉府副都尉,实际执掌都尉府之大权,实际负责经略安州和东北。”
此言一出,圣主眼前一亮,顿时笑容满面,连连点头,十分满意。
安东都尉府到目前为止,仅仅停留在诏令上,虽然圣主特意将其公告天下,但目的都是政治上的,不论是破坏敌人的离间计,维持中枢内部团结,还是向齐王、裴世矩、河北豪门等三大势力做出妥协姿态,拉拢更多的政治盟友,乃至向塞外的突厥人宣告要夺取安州和东北,表明中土在南北关系上的强硬立场,向国内政治对手宣告要建立开疆拓土的武功,表明改革派在中央集权道路上的一往无前,都是为了达到政治上的目的,而真正的可实施举措,一点没有。
安东都尉府直接对圣主和中枢负责,直接听命于圣主和中枢,权力很大,但首任安东都尉李平原,一个神秘的战功赫赫、声名不显的秘兵,却杳无踪迹。实际上安东都尉府和他这个首任安东都尉,都是政治工具,圣主和中枢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特意制造出来的政治工具,所以李平原是否活着,安东都尉府是否实际存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只要能帮助圣主和中枢达到政治目的就行了。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