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些许小事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117章 些许小事(第 1/3 页)
清晨时分,一场夜雨之后,被洗涮干静的道路呈现出拍油的原黑色,此时公共电车上的那些去接夜班的工人们大都在公路上爬行,汽笛声已经使他们麻木了,堵车的等待并不是最焦急的。一但他们到达由组合机床构成的流水化生产线上,这些的人就立刻像一部机器的齿轮一样开始转动这一天和过去一样,从连云港直到兰州,从江苏省到甘肃省,陇海,这条横亘于中国中部的工业巨龙的工业齿轮一如既往的正常运转着。
工业,在很大程度上,陇海就是工业,而作为陇海龙头的连云港,或许是中国唯一一个“工业最为齐备”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的“金融商业”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谁也无法否认的是,工业才是这座城市的命脉,而每天往来于城市和工业区间的通勤车亦证明了这一切。
每天清晨当十数万名工人在半堵塞的公路上爬行之时,将工人们带往远离城市的工厂时,一列列火车昼夜不停的从内陆驶到这座港口城市,或是直接进入某一家大型总装厂,或是直接驶向港口,而在那些包装箱上,除去中文品牌之外,上面还喷写有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甚至还有其它的文字,从这些不同的文字中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一点,中国,至少陇海的实业界正在向大半个世界出口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在港口处,这些由铁路运来的成千上万吨工业制成品被装上轮船,然后发往世界各地,这些商船满载着工业品驶出,最终会为中国换回一船船黄金。
而这一切恰恰就是“成金潮”的一种体现,而伴随实业兴盛产生的“金潮”,却全部受益于这场战争,而其中却带着一些“投资之味”。
“在这场利用欧战的“投机”之中,国家通过投机或冒险转瞬间成为“强国”,公司或企业追逐、利用国家政策的惠泽分羹一杯成为巨富。所以,有一句话或许最能充分说明一切——“乡巴佬一夜成大富”,这或许才是“金潮”或者“成金”的形象解释。”
在穆湘玥向总理汇报时,他直接引用了报纸上引用日本的“成金”两字。按将棋规则,功能最弱子力最低的棋子“步”一旦冲入敌阵,即可获得护卫在王将左右的金将的战斗力,将棋术语称之为“成金”。而“成金”两字因其更为形象,不仅被日本接受,同样也被中国所接受,所以。这时他在提及“成金”时,倒也未觉任何不适,甚至就连李子诚听了,也是欣然接受。
“首先“成”的是国家。按照工商部的统计,由于向协约国输出军需品和向美国扩大输出生丝。向美国、南洋、印度、拉美、非洲出口工业制成品的缘故,1915年出口商品价值总额为14.88亿元,出超额达到8.75亿元。”
听着穆湘玥的汇报,在他提及近九亿元的出超时。李子诚笑了笑,这正是他所追求的,或者说是当年建立**公司时。所梦想的,即便不用想象,他也知道,这场“金潮”之中,公司获得了多少财富,更为准确的来说是他个人获得多少财富。
“总理,也正是在这种空前的超额利润的刺激下,社会生产全面攀升。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轻工业、电业的产值普遍增加3-10倍甚至更多,钢产量民国四年为179.3万吨,船舶保有吨位民国四年达到76万吨。在经济繁荣条件下。新设企业如雨后春笋,股市亦呈现出活泼态势。全国各大企业的资本总利润率,1914年时仅为8.1%,而民国四年则达到21.1%之多。
而在已经“成金”的国家的带动下,许多企业和个人怀着投机冒险心情,趋之若鹜般地投身于“成金”风潮之中。按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出现了“铁成金”(因经营钢铁而发财)、“船成金”、“布成金”、“丝成金”、“纱成金”等大富小富……”
听着穆湘玥的汇报,李子诚的眉头却是不时轻扬着,作为国务总理,同样也是工商部总长,他太了解这一切了,这正是他所渴望的剧变,也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发展。
在这场成金风潮愈演愈烈的民国五年的春夏之交,实业,早已成为全中国最热火的字眼,同样也是最受追捧的字眼,似乎在一夜之间,全国上下都涌现出一片创办实业的浪潮,而“实业救国”、“实业强国”的理念更是随之深入人心。
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的实业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国也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来的工商实业大发展时期,整整一年,各省的工商实业均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着,像河北、广东以及沿江一带的工商实业增长率更是高达18%以上,甚至高达20%,各省的将军以及民政长们第一次惊讶的发现,即便是不收苛捐杂税,工商实业的税收也远远超过过去,甚至于,当他们服从中央的命令减免工商业的苛捐杂税的同时,又会进一步促进工商实业的发展,而在这种发展中,最终受益的又是他们。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横征暴敛,不仅会激起民愤,同样也会让他们的个人声誉受到影响,而扶持工商实业发展,却可以让他们获得空前的财富,当然,面对着因战争产生的世界范围的卖方市场,各省的将军并没有闲下来,他们同样双眼通红的把视线投向实业,把过去敛夺的财富投入到实业投资上,以同其它人一样,在这“银河”之中挣取个人财富。
而大港工业区、上海浦东工业区、珠三角工业区以及沿江工业区的兴建,面对这些工业区内全面免除“苛捐杂税”以及“免一减二”的税收优惠,各省为避免“本省之财输往他地,造他地之富,速本地之贫”的局面,很多颇具眼光的将军们,立即作出了回应的,先是全面免除工商实业所需承担的苛捐杂税,随后。为了“本省实业发展”,更是出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虽说远不及中央创办的那些工业区的优惠力度,但是至少可以保证一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被挽留了下来,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背井离乡前往他省他地投资,毕竟对中国人而言千百年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道理,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本乡“造富乡亲”或者说于本乡成个人事业。
而这一些,最终都导致一种结果,国内实力人物将个人的视线,从国内政治转移到实业财富,从对权力的追逐转之为对财富的追随,同过去掠夺民财不同,现在。他们是通过实业投资挣取财富,尽管他们的第一桶金,并不见得干净。但这至少是一种变化,至少他们的财富可以加快中国的发展。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