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新士林 (求支持,求月票)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235章 新士林 (求支持,求月票)(第 3/4 页)
“那当然是越来越多的啊,永乐年间南京国子监有足足9600余监生,现在三京国子监才多少?不过万余人,再加上全国的书院,至少有3万学士,差不多,每年一万多吧!”
而且将来会更多!
从学校博士的那里,林伯钦知道将来书院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大,而那些专门学校,也有可能被其它的书院兼并。
“只有在学士十分珍稀的时候,就像当年陛下起兵的时候,才有可能工学学士一毕业就被派去造桥,医科学士马上能做院长,以后这种时代将会一去不复返了。”
那个时代的清河书院的毕业生是幸运的,他们刚一毕业就会受到重用,学医的甚至可以直接成为医院的院长,而现在只是作为医生。
“的确如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林伯钦认真的点点头。
无论是任何时代,处于草创期的人们都是十分有利的,在过去的十年间,起自于江的变革是千百年来所未曾有过的剧变。尤其是以海上贸易以及纺织为核心的产业兴起,使得整个社会都迫切需要各种专门人才,同样也需要专门知识。
也正是在这个浪潮中,大量的西学被引入书院,也让大明的书院能够据此培养实用人才,并以此为基础,使得偏重实用的西学在大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那些专门人才,自然也受到上至官府,下至少普通企业的欢迎。学生即便是不为官,于企业之中,也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而这一切,正是以清河书院为首的实学书院以及专门学校兴起的原因。
但是现在,似乎局势正在发生变化。
“哎,我们出生的太晚了。”
林伯钦这样感叹。
“不过应该还是有机会的,毕竟现在尽管学士越来越多,但是社会上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多的,就像你学的铁路,这铁路将来肯定会需要很多人,而修铁路又需要大量的铁、炼铁需要煤、需要铁矿石,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去从勘探线路、炼铁、采矿……反正,我觉得吧,虽然我们错过了好时代,但是,这个学士,什么时候都会需要的。”
好友的回答,让赵玉真一愣,显然好友也曾在考虑这个问题,而且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被他这么一说,茅塞顿开的赵玉真,点点头说道。
“希望如此吧……”
不过尽管看似茅塞顿开了,可是他的心里却在考虑着另一个问题,他之所以会考虑这个问题,完全是因为大哥的那句话“现在学士那么多,你要考虑好将来做什么”。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