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长期问题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一百七十四章 长期问题(第 3/4 页)
这就是买到“行活”了。
三,由于工艺品出口体制和收购机制的垄断性,生产方在产品定价上长期处于弱势,企业收入很低,
但销售方因为控制定价权,却利润丰厚。两者之间矛盾日异严重。
我们不妨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据调查资料显示,京城工艺美术工厂1972 年生产的《神鹿宝车樽》,厂方定价11 000 元。
但外贸收购只开价6 000 元,后多次洽谈勉强谈到8 000 元。
后来价格还没议定,产品就送至花城出口产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现场实售27 000 元。
收购方这才愿意开收购单,以8000元收购。
所以实际上,像这种讨价还价互相扯皮现象非常严重。
这就造成厂家对同一件高档产品不得不定出两个价格标准。
但即便这样,企业连最低价格也达不到,怎么能不挫伤生产积极性?
如1973 年春季广交会有一对镂空百宝玉瓶,厂家按成本加适当利润定价每对3000元,而外贸只肯给2000元,造成新开发的产品“即开即赔”。
可反过来还是这对玉瓶,外贸在交易会上标价就成了每对8000元。利润竟高达收购成本三倍。
当然,“友谊商店”里的东西也很贵。
像珠宝馆里,翡翠项坠怎么也得在一千外汇券以上,翡翠手镯就要一千五以上。大点的玉雕和摆件过万的也很普通。
品质高的真正精品,甚至能标价几十万至上百万的。
这是因为翡翠和玉石的原料品级和工艺水准难以明确界定。并不像印石那样可以用克的单位价值来明白的计算。
哪怕有政策,物价局也控制不了。
而销售方为追求创汇额度,每一层都采取虚报虚高做法,自然就很“黑”了。
可人家老外也不是傻子啊,不懂行的人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
懂行的呢,跟他们自己手里过去的货一比,自然就不肯吃这个亏上这个当了。
这就叫产销脱节,杀鸡取卵,自己在砸自己的招牌。
何况这个行业,在工艺美术门类里体量是比较大的,随着七十年代电动钻磨机器的应用,产品的生产速度又变快了。
那么产大于销,销量停滞乃至下降,也就成必然了。
如此说来,这个行业不就等于完蛋了吗?这不就买不到性价比高的好东西了吗?那洪衍武还在这上面瞎费什么劲儿呢?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