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讨主意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二十三章 讨主意(第 2/4 页)
于是就要警惕,就要制造阻力。那万元户还好受的了吗?
而除此之外呢,即使有的万元户能应付好人际关系,或者是遇到坚决执行一号文件的开明领导,可仍旧不会就此一帆风顺,毫无后顾之忧地从事生产。
因为还有一个经济领域的大问题来跟农民们为难呢。
那就是通过政策大力发展、鼓励多元化生产,农产品确实是增多了,可销售渠道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
具体的例子,就说鸡蛋吧。
到了这个年头,对京郊的农民而言,这个“鸡屁股银行”就有点靠不住了。
8月 5日京城市委、市政府批转《关于京城发展养鸡事业的调查报告》。
报告中就指出,近4年来,本市养鸡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已有国营大型鸡场 24座,饲养蛋鸡 114 万只;集体半机械化养鸡场 125座,饲养蛋鸡 77万只;散养鸡场 1000多座,饲养蛋鸡 331 万只;社员户养蛋鸡发展到550万只。
同时狠抓了育种、饲料加工、防疫等环节,养鸡事业成龙配套。城市居民食用鲜蛋已由外省调入为主变为本市生产为主。
毫无疑问,这份报告绝对是政府的工作成绩,对广大京城市民也是好事。
但反过来看,对京城周边农村众多的“养鸡专业户”却不那么美妙了。
因为实事求是的讲,除了鸡蛋,农民们很难再找到一条,如此方便和迅速地把产品变现的项目。
可就因为机械化的国营鸡场出现,鸡蛋却面临着产量大增,市场接近饱和的局面。
农民的鸡蛋不好卖了,卖不上价儿去,这让人为难不为难?
而在这方面,农民们无论在成本还是规模上,偏偏永远无法与薄利多销的国营鸡场竞争。
因为要用土法养鸡,光靠“鸡生蛋,粮食换”不行。
再怎样,自然养殖法,一年顶多一百个蛋。
可国营鸡场机械化生产,选种、孵化、饲料都要经过人工调配,却能让一只鸡产蛋三百个。
虽然口感和营养有所牺牲,可成本和价格都下来了不是?
那么如果放大来看,这几乎就是我们农村今后要一直面对的整体困境了。
只要我们农村小农经济结构不改变,农村的商品经济就绝不可能有太大发展。
而与此同时,恰恰我们又是靠挤压农民剩余来为工业提供积累的。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