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以物换物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218章 以物换物(第 3/4 页)
“换咱们学校用的东西啊?煤,粮食,菜、猪,换那个不行”?
“老百姓现在手里没什么钱,想买电视比较难,但是他们手里有粮食啊,有猪啊?这就省得去买粮票了,肉票了”。
林驹立刻明白了陈辅材的思路,这个办法确实可行。
电视装配出来之后,技术学校其实没有人手出去卖电视。
电视这种大件儿,也不适合象飞碟和牛仔裤那样,在街头叫卖。
要想卖出去,就要找商店寄卖。
一是要给人家提成,二是价格也不一定满意。
如果拿来跟老百姓换东西,不仅省时省力,在价钱上还不吃亏。
从老百姓手里直接换粮食,省去了一系列的物流成本和票证成本。
“陈老师,你这个主意好,今年咱们就这么办”。
“还有一个好处,不知道你想没想到”?
“陈老师,你说”。
“马家堡子一共一百几十户人家,如果一半儿人家有了电视,你想会是什么情形?我想在整个绿江市,差不多都要出名了吧”?
“他们是怎么出名的?因为电视多啊。电视哪里来的?技术学校啊。要是有记者来了,追根寻底,是不是就找到咱们这里来了”?
“哦,我明白了,老陈,你是说,这就说明咱们技术学校给当地做出了贡献,对不对”?
丛丽似乎明白了陈辅材的思路。
“你说对了一半,其实咱们学校还有别的好处,有了这一条,学校就出名了,上了报纸,别人也相信咱们。到这里的学员也放心”。
陈辅材的思路,跟林驹当初的在学员当中树立典型的思路,有不谋而合之处。
林驹当初之所以要在资金上扶持学员创业,目的就是打响技术学校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吸引更多的外地学员来学习。
陈辅材这个想法,其实是让本地的老百姓受惠,在本地营造口碑。可以说是对林驹典型计划的一个补充和完善。
林驹的外地典型计划,还需要自己把钱借出去,陈辅材这个本地计划,不仅不需要自己出钱,在经济上还更加合算。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