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返回宋国【二合一】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190章:返回宋国【二合一】(第 2/4 页)
待等到二月时,春季来临,外面的冰雪逐渐消融,而天气亦逐渐转暖,终于该是时候告别这座村子,继续返回宋国的旅程。
为了感谢这座村落的收留,蒙仲等人留下了三套甲胄,补偿他们这两个月里消耗的食物。
不得不说,三套赵国军队的甲胄,虽然有些破旧,但依旧价值不菲,有了这些甲胄,村人上山狩猎显然会安全地多。
二月初九,在村内许多老老小小的相送下,蒙仲一行八人带着些干粮离开了村落,踏着尚未消融的积雪,继续向南返回宋国。
为了掩人耳目,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蒙仲等人临行前向村人们讨要了一身布衣,套在身上的甲胄外,否则穿着赵国士卒的甲胄堂而皇之地走在齐国境内,一旦撞见齐国的士卒,就有可能引起什么麻烦。
聊城往南,即是东阿县,也是齐国在东阿郡的治县。
同样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蒙仲等人没敢进城,继续向南,反正他们身上带的干粮与肉干还算充足。
本来自东阿径直往南,便可抵达卫国,然后从卫国继续向南,便可抵达宋国的「陶邑」,也就是宋国最繁华的几座城池之一,但是蒙仲在经过沉思后,却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决定向东南方向,朝着鲁国的方向走。
原因有二。
其一,有关于赵主父过世、赵国国内发生巨变之事,蒙仲认为应该尽快告知宋王偃与义兄惠盎,以便宋国尽快做出改变。
毕竟可以预测,赵主父过世之后,赵宋之盟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宋国需要另外办法来应付来自齐国的压力。
而宋王偃与惠盎都在彭城,也就是宋国的西部。
其二,在前往彭城的途中,蒙仲也想顺路去邹国看望一下孟子,若运气好的话,可能还会碰到去年新结识的义兄匡章。
三月前后,在足足赶了一个月的路程后,蒙仲等人终于抵达了邹国。
对于蒙仲前来拜访,孟子与他的弟子们当然颇为欢迎,毕竟在某种程度上,孟子居的这些儒家弟子们早已将蒙仲视为了自己的小师弟。
在吩咐弟子们准备酒菜后,孟子单独将蒙仲带到了内室,询问他忽然到访邹国的原因。
蒙仲很敬重孟子,当然不会隐瞒什么,便将他在赵国的经历,包括沙丘宫变,再包括赵主父过世这些事,通通都告诉了孟子,只听得孟子唏嘘不已。
“赵主父一死,怕是中原要再次出现动荡。”孟子当时感慨道。
不得不说,对于赵主父的死,孟子亦感到颇为惋惜。
当然,他惋惜的其实也并非是赵主父过世这件事,毕竟赵主父的性格与宋王偃其实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崇尚武力的君主,关键在于赵主父看待蒙仲的态度。
去年,当匡章前往赵国代表齐国与赵国签署了臣服约定后,他在返回齐国的途中,亦造访了邹国,拜访了自己的老师孟子。
当时,匡章便向孟子叙说了蒙仲这位“小师弟”在赵国的处境,当得知蒙仲颇受赵主父的器重时,孟子颇感欣慰之余,亦希望蒙仲能在赵国立足,毕竟这对于他们儒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要知道,蒙仲虽然不是他孟轲的弟子,但此子对他那套“仁政”的主张却非常认可,因此孟子觉得,倘若蒙仲能成为赵国的要臣,或就能使他儒家的思想在赵国得以传播。
就像宋国那样,虽然宋王偃对儒家思想毫无兴趣,可架不住他身边的重臣惠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宋国的施政,其实本质还是偏向于儒家仁政思想的,远比齐国、赵国、尤其是秦国要宽松地多。
倘若蒙仲在赵国也能成为像惠盎这样的要臣,凭借着蒙仲对儒家思想的好感,孟子当然有机会在赵国传播他的仁政思想。
但遗憾的是,最器重蒙仲的赵主父在政变中失败而亡,虽然目前的赵国君主赵王何对蒙仲其实亦有诸多好感,但因为安平君赵成、奉阳君李兑等人的关系,蒙仲注定难以再回到赵国,这让孟子多少感觉有点遗憾。
当然,遗憾归遗憾,孟子还是尽可能地开导、宽慰蒙仲,毕竟就蒙仲讲述的沙丘宫变过程来说,蒙仲本人并未犯下道德上的缺失,且也并未犯下什么错误,公子章与赵主父的政变之所以失败,只是出自两个原因,其一,赵主父没能听取蒙仲的建议;其二,便是牛翦的倒戈。
至于蒙仲本人,孟子认为此子在这件事上已经做地足够出色,虽然最终落到事败逃奔宋国的结局,但孟子却觉得,在赵国的那些经历,这对蒙仲是一个极好的磨砺。
他笑着对蒙仲说道:“阿仲,你还年轻,你看看老夫,老夫四十多岁时游走列国,足足花了二十年时间却一事无成,最终无奈返回邹国教授弟子,你如今才十七岁,有什么可着急的呢?”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