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闯关东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572章 闯关东(第 2/4 页)
一袋烟抽完,****把烟锅在石头上嗒嗒嗒的敲干净,然后收起,背起包袱继续上来。
冬季里的山里,几乎就是一个色调,灰蒙蒙的。
呆在这样的大山窝里,能有什么发展呢?一年靠佃种几亩地过日子,产出又低,打下一点谷子还得交租,自己剩下的根本不够一家人吃。
而山里又没什么其它的收入,满山除了石头就是树,可就算有树木,也没有路可供运出去。孩子生的多,男孩七八岁便送去给地主家人放牛养羊,女孩儿甚至八九岁就送给别人做童养媳。
而等儿子大了,结婚娶亲又成了一桩大事难事,需要借遍所有的亲戚朋友,有时甚至只能靠换亲。儿媳娶回来了,家里也就欠下了一屁股债。
****每次走在这山间路上,都会想,这里永远不会有翻身的机会的。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可山里却毫无变化。
其实也开始有些变化,上次他回家里,发现村里少了许多人,多只剩下了一些老人妇女孩子留守村里。父亲告诉他,县里派人下来,组织村里的青壮男人外出赚钱。由县里组织带他们出去,其实也就是在沂水府内开山修路,筑城修堤。
但和过去的征劳役不同,这是自愿前往。且是有钱粮的。来回的路费食宿,县里包揽,到了地头做工,按天计酬。据说每月还有底薪,就算万一遇上下雨等不能动工的情况,如果开工少,起码也还有一个底薪,一月底薪至少一块银元。
而如果正常情况下。一月能拿到差不多三块银元,吃住还不用自己掏钱。这相当于每天都有一角银元。
虽然这比不上****在青岛码头干活,他在那边也是熟门熟路了,现在一月起码能赚四块银元,刨去吃喝住宿剩下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村里人来说,有个这样出去赚钱的机会已经相当不错了。一月能赚三块,比他们以前一年赚的都多。
村子里的青壮都去了,许多半大小子和半老头都争着去。
不过这终究改变不了大山里的穷困。
山里没有好地,山多田少,没有自己的地。便只能永远给人佃田,甚至佃都佃不到。虽然如今多了个外出扛活的出路,但终究不如有自己的地。
可是拥有一块自己的地,这在过去只是个奢想。
山里田地本来就少,地还贵,哪买的起田地。
但现在,有了一个机会摆在他们的眼前,只要他们愿意,就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当他确认了这个消息后,立即连夜的赶回老家来。
一想到这里。他脚步步伐不禁又加快了许多。
一片村庄出现在前方的山坡上,村子并不算小,有百余户人家,可十几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灰暗的茅草屋顶,黄土墙,各家几乎都是如此,低矮的屋子杂七错八的挤在这山坡上,连栋像样的石墙屋都找不到一间。
看着越来越近的村子,他心里感叹。怎么就没有一块平地呢。
这时他又不由的想起了在青岛听到的消息,只要去了关外,若是去辽西省,一人可以分到二十亩地,若去燕北,一人能分三十亩,去漠南,一人能分五十亩,而如果去辽东,一人能分六十亩,却辽北省,一人能分一百亩。
一百亩地啊,据说都是好地,平阔的田地,全是黑土地。筷子插根下去都能发芽,除了冬天冷点,并没有其它的差处。
可一想起一人一百亩,他就不由的心在颤抖。他们还说了,你要真有本事,开垦超过一百亩,也一样归你耕种。而且前往移民,朝廷还会负责他们的迁移安置,甚至到了地头,前三年开垦是免税的。
免不免税他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一人有一百亩地。
如果他们一家迁去辽北安家,他家现在有十一口人,岂不是能分到一千一百亩地?十一顷啊,他们整个村子里的地加起来,都没这么多。
他想,这么多地到时只怕种不过来。可又听说,到时朝廷会租借给他们牛马和最新式的钢铁农具,地虽然多点,但那地好,连片成块,方便耕种,一人耕种百亩,不成问题。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