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八章 迁都之念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六七八章 迁都之念(第 2/3 页)
京之所以人口众多,除了繁华吸引了众多居民和商贩外,其中一半是禁军,驻防东京的兵马。
之所以需要这么多兵马,是因为大宋强干弱枝的策略,也是因为东京无险可守。皇帝想要安全感,就必须有大军固守京城。
然而事实上,效果并不明显。早
在真宗年间,契丹人已经给他们敲响过一次警钟,契丹大军直接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
只要过了黄河,就是大宋京畿之地,故而举国震动。当时朝廷不少人甚至生出了立即迁都避祸的提议,好在宰相寇准比较坚决,传言是挟持了真宗御驾亲征。
前线兵卒士气大振,有运气很好地射死了契丹大将耶律斜轸,萧太后才不得不退兵。大宋虽然胜利,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签订的《澶渊之盟》因此背负了巨大财政压力。然
而侥幸之后,大宋君臣依旧没有警醒都城安全问题。
也许是蜜汁自信,也许是因为迁都的成本太高,或者会影响到皇族、勋贵、士大夫们的既得利益。
总之,此事被无限期搁浅,直到酿成靖康惨祸。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都城是长安或者洛阳,金军能轻易攻克吗?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各地勤王之师赶到,完全会是另一个结局。事
实上,在后来金国灭亡之时,才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金国贵族,以及众多军民面对蒙古大军的时候后,才逃到了汴梁城中避祸。据
说当时全城可能有一百三四十万人之多,他们竟然寄希望一个城墙能够带给他们安全,保全他们的性命。
当时蒙古大军一度久攻不下,但因此生出了屠城的打算,好在耶律楚材及时劝说,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然而不能每次都寄希望于敌人的一念之仁,必须从根源上做好防备,靖康之耻的教训太深刻。赵佶比任何人的体会都要深刻,故而当徐还提出之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洛阳。
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改变的契机,放弃东京汴梁,以洛阳为未来都城。作
为昔日各朝各代的古都,洛阳雄踞天下中心,据守河洛,又有汜水、虎牢等关隘之险,可谓是都城的上佳选择。至
少京畿防御问题上,不至于汴梁那种尴尬窘境。长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