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节 坐困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三百四十五节 坐困(第 3/4 页)
十七日,清军就到了距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
十八日,清军兵临城下。
但是清军并没有立刻攻城,而是向史可法劝降。
发现清军的时候,史可法当即传檄四野,要求江淮所有军队都向扬州集结。
同时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扬州总兵刘肇基提议:“大人,乘敌大众未到,立脚未稳,出城一战。”
此时清军在城外只有几千人的先头部队。别说包围了,连扬州四门都阻断不了。
史可法没有同意刘肇基的建议:“锐气不可轻试,且养全锋以待其毙。”
刘肇基又建议说城西地形偏低,唯一有一个高阜,那是曾经在扬州做官的一个李姓官宦的坟茔,上面树木繁茂,刘肇基担心被鞑子利用,说要烧了那些树,否则留给敌人打造攻城器械对扬州不利。
史可法也没有同意,说那是人家的荫木。砍伐了破坏风水,不忍心。
杨潮倒是不在乎,虽然砍伐四周树木,是兵法上的要诀。但是如果连靠梯子攻城的军队都挡不住,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杨潮在海州可是跟虏兵的盾车,攻城梯没少打交道,觉得那些东西起不到什么作用。
杨潮更关心的是城防。
扬州城虽然比不上南京城,但也是一座大城。
早在唐代就是江南第一大城,后来经过宋元。地位稍有下降,但依然是一繁华鼎盛的第一等城市。
现在的扬州城,跟淮安城类似,分为两部分,新城和旧城。
旧城是明朝修复战乱中的古城,借助了部分唐宋旧城墙,但是面积只是唐朝时期最核心的部分,是一条南北狭长的小城,显然大明一贯的态度是,重军事轻商贸。而新城则是后来因倭寇之乱,从东城墙到运河边加了三面城墙,将城东一片商贾林立的街市保护起来,反倒是扩大了扬州城的规模。
于是旧城是缙绅阶层的集中地,而新城则居住着富商阶层。
新旧二城连为一体,使得原本的狭长小城,变得周正了起来,大体上相当于一个正方形,不过东西略长南北略短,跟过去刚刚反了过来。
因为前后两次修筑,扬州城规模很大,旧城九里多,新城十一里,有十二道城门出入,城内有两条南北横贯全城的运河,都是东西走向,近乎平行,一条在旧城叫做汶河,一条在新城,叫做小秦淮。
因为有运河的存在,所以城中也有水门,但是这并不影响防御,因为每座城门都增设瓮城、关城、箭楼等防御设施,所谓前后月城三重,水陆城门并肩,要强攻这样一座城池,不死个十几万人是不可能的,当然前提是守城的人战斗意志跟攻城的人一般水平。
杨潮详细查看过扬州城防建设,对守城十分有细心,只要城内军队有十分之一的斗志,甚至只要不逃跑,这城就攻不下来。
但是杨潮心中却不由有些阴影,扬州十日太出名了,虽然杨潮认定这座城只要好好守,基本上不可能被攻破,但是历史上他就是被攻破了,而且被屠城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