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节 南归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四百三十节 南归(第 2/3 页)
在淮安和扬州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活动,跟各级官员互相慰问,跟当地缙绅豪族见面,询问他们官府的施政情况,也跟富商大贾们交流了一下经营情况。
江淮地区,或者说整个江南大多数地区,杨潮都是任命的吏员,一开始是因为清高的文官看不上杨潮,后来变成了杨潮看不上眼高手低的文官,既然这些当官的也不干实事。他们的唯一作用不就是从小吏手里多分一份常例,那么要他们有什么用,还不如直接用会办事的吏员,而吏员大都是当地人。民情政情也更了解,更容易稳定地方。
所以后来杨潮干脆就不待见科举出身的文官了,这时候文官们反而开始看好杨潮了,一个个贴上来求官,不得不说这是一群最无耻的人群,杨潮才懒得搭理他们。
扬州和淮安商量好了价钱后,双方不约而同的私下比对方降低一点,结果很快双方纷纷降价,内部商量好了价格后,总有人不按常例出牌,给外面抛出更低的价格,价格联盟基本上没有控制三天以上就崩溃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大肆建设,导致了盐产量过剩所致,激烈的竞争是难免的,最后能剩下十家经营良好的就不错了。
他们希望杨潮出面,通过官府政令限价,他们自己实在是无法约束自己了。
盐商这种过度依赖政府的习惯,杨潮是不会惯的,当即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但是表示,既然他们的利润降低的厉害,官府也要考虑他们的利益,答应明年的盐票价格降低到一半,只收五万两银子就允许他们从业。
五万两银子,对于一个大盐商,也算是聊胜于无了,但是也没有办法。
杨潮知道激烈的竞争,会让他们很快就开始分化,更懂得制盐的会把精力集中在盐场,更善于运输的会把精力集中在盐船,更善于售卖的,会把精力集中在盐铺,总体效率反而会提高。
效率提高又会进一步拉低盐价,老百姓会消费更低价格的食盐,而杨潮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损失,这么一举多得的事情,大明朝廷竟然不愿意做。
离开扬州后,没有在其他地方停留,直接就到了新江口。
新江口并没有受到攻城的影响,哪怕是最紧急的时候,这里依然保持着三千精兵守卫,因为这里有杨潮最重要的东西,江南银行总部!
江南银行总部目前就在杨潮的瓷宫中,本来这里打算做交易场的,还让拿骚公爵十分不忍心,杨潮倒不是不忍心,而是因为金钗楼的业务在大幅度萎缩,小朝廷南迁到福建之后,南京城里大量的勋贵子弟跟随而去,最关键的是南京六部大大小小的文官,以及往年流连在这里的文士才子们都离开了,杨潮又废除了乐籍制度,秦淮河整个呈现出一种惨淡景象。
虽然这是一种文化的损失,但是如果文化是建立在乐籍制度那种荒唐的制度上的,杨潮宁可秦淮河这种变态般繁荣的文化消失,就像不能因为担心种植园生产受打击而不废除奴隶制一样。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