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62)三合一
书海居 m.shuhaiju.net
故国神游(62)三合一(第 3/4 页)
人被接走了,来保夫人松了一口气,但是知道之后的来保能气死,“这不是跟那位太后搅和的更深了?”
他夫人气虚,“太后要接,我有什么办法?要问就问那位熊夫人去,她去看太后,太后便打发人来接人了。”
裘日修可很高兴,直言自家夫人英明,“要搅和就搅和结实了,省的被那老狐狸把大家给忽悠了。”
熊夫人低声道:“那……族里是什么意思?”
之前那边书院招生报名,裘家族里从江南来了不少人。以往族里不管有什么事,不管亲疏远近,只要来了,必然是在自家的。自家的客院好几个,房间一个挨着一个,因着实在是裘家族里的人太多了。她以往在族里很有名声,因为每个来家里的族人,她都照顾的很妥帖。可现在呢?要不是自家儿子出门去瞧热闹,说是远远的看见几个像是裘家族里的人,他们都不知道族里还有人来京城了。
这叫她很有些伤心。
随后她叫人去打听,这些人都住在外城,据说族里在外城专门买了个不小的院子,这些要求学的后辈子弟,以后都在京城有个落脚的地方。而且,她也才知道,裘家这次来的还有两个十三岁的姑娘,家里还专门把守寡的六婶子打发来了,只为了照应这些晚辈的。
知道了她也无奈,主动叫人先送了东西过去,然后亲自先去拜见这位族婶。
两边都很客气,但具体的一句也没问到。族里跟他们这一支疏远了!或者说,这是因为她是太后的义女,不仅影响了老爷的仕途,还叫族人都跟老爷离心了。她的心很慌。
于是便道:“老爷……您不是说江南是文圣之地,必是对新学反弹最大的地方吗?这怎么好似今年的学子乌泱泱的江南人士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连裘家四代皆有进士的家门都往那边奔,可见新学在江南并没有老爷说的那种情况发生。
裘日修叹气:“商人逐利,这是不变得本性。”裘家光靠当官,也不可能一代一代的兴盛至今,裘家托庇之下,桑园遍地,蚕桑与织相互关联,这是避免不了得。“也不是只咱们家如此,汪由敦家是徽商……情况比咱们家更甚。他们家听说正跟老毛子那边做交易,中间人就是那位怡亲王府的外孙……说起这个我倒是想起一事,之前听人说,有两三个女官下江南,一直在江南滞留了几个月,怕是跟此事脱不开关系……”他说着就嘀咕了一句,“谁说女人不会做官?能做官的女人都不是一般人呐。”
熊夫人就道:“这不是釜底抽薪吗?”哪里会想到这边在京城闹得这么厉害,人家却跑江南去跑后院给放了一把火。她都迷茫了,“那接下来怎么办?”
裘日修皱眉,“只要江南不乱,那便乱不起来。只要新学能叫江南受益,那江南就永远不会乱。”粮袋子钱袋子不乱,别的人也乱不起来。闹腾的都是些出身不高的读书人,这些人想闹也闹不出名堂。而且,随着义学推广,三五年之后,这一拨高不成低不就的读书人就成了不尴不尬的读书人了。高处攀不上,低处轮不上他们。
这些人就可以简称废物了!
他自己都有些怕了起来,在屋里来回的踱步,能这么下去吗?再这么下去,他们这种的在朝中占着高位也得是废物。
这个状况得变,他饭也不迟了,直接去了书房。
第二天的每一日刊上登了他的文章,林雨桐笑了笑,觉得此人还挺意思。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意思是:旧学治人,新学治事。
这就如同官与吏的差别。旧学的人可为官,新学的人可为吏。
听起来是有那么些道理的。
但紧跟着刘统勋甩出一篇来,治人与治事该如何协调的问题。言辞婉转,但也表达了一个意思:若是区分的这么明显,你怎么知道就不会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事。
从各地来参考的读书人,从来不知道京城这么热闹。他们相互之间谈论,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他现在当的是什么官员,然后履历如何等等。那篇文章如何,他又是什么情况等等。看这大佬打嘴仗,这是何等畅快的事。其他各地消息都滞后了,哪里有京城热闹呀。每天一睁眼都有各种八卦等着看。
四爷呵呵就笑,叫了纪昀,“以后谁的文章后面,可以附带他们本人的简介。罗列上,谁在什么时候说了什么,叫大家一起来帮着记着。”
这一招厉害了,说话都走点心吧。
如今有点大佬亲自下场撕的意思了。当发现在上面写文章说话并不会对其他造成影响的时候,一个个的胆子都慢慢肥起来了,什么话都敢说。
对方敢说,他就敢登。这些敢把文章拿出来的,哪个不是进士出身?写出来的东西那当然是筋骨齐全,常常看的人意犹未尽,恨不能拍案叫绝。这跟立场无关,就是单纯就文采而言的。
随着考试的临近,京城越发的热闹起来了。京城里的客栈,尤其是外城的客栈,出现一铺难求的局面。好些有钱置办小院的,如今把小院按照房间租出去,这都是赚的。好些出身实在不高的,好几个同乡住一间屋子,北方的炕是大通铺,一个屋子住三五个人都是行的。人一多,什么生意都好做。
最近,做什么生意的都好做了。街上的妇人尤其多了起来,这哪怕是在家里蒸上一锅包子,用篮子提着出去卖,一吆喝转脸就卖完了。有能下的气馆子的,也更有那下不起馆子的。
唯一苦的就是那些踩着小脚的女人,走街串巷那是真不如大脚板子的利索。
林雨桐跟四爷两人一身粗布的衣裳,混杂在大街小巷其中,总也能听到一些议论。家里娶了大脚媳妇的反而成了值得炫耀的事,因为大脚挣回来的银子多。出去一趟又一趟,铜板哗啦啦的往家里流。这就是本事。小脚的纯属有心无力,走不了那么长时间的道儿。
有那反应过来的人家,家里有刚缠了脚的女儿的,都想法子抱着孩子去惠民署,看看这脚还能不能再养回来。
林雨桐把法子交给黄霑和蔡宝仪,这个法子得下的了狠心,有些已经长住的,还得重新把骨头敲碎,叫它重新再长。哪怕过程痛苦,可每天带着孩子去排队的人还有很多。
和敬也在刊物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说的就是这个裹脚。她问说,圣人不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吗?你们一个个的主动的去损毁孩子的身体,让其小小年纪承受断骨之痛……这是什么?这是不仅没有仁爱之心,也没有把圣人言放在心上。
她把写好的东西,先拿给她皇阿玛看。她皇阿玛大赞,帮她修改润色之后叫发出去,然后乾隆自己也发了一篇,说他很痛心,每一个女子他这个君父都如疼女儿一般,舍不得女儿家受那样的苦难云云。又说大清入关,就下过放足令,但是没有被完成执行云云。
那为什么没有被完全执行呢?那是因为汉臣抱着老的旧的那一套不撒手。
于是,舆论战再起,视线却被转移到女子的脚上了。
再从j院门口过的时候,林雨桐又皱眉。四爷拍了她,低声道:“不能急。急也没用。这有些东西,没有合法的,还有非合法的,铲是铲不干净的。”要紧的事太多了,这些事反倒不能着急。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辖制。
就是查了京城的,难道还能把下面的都挨个查一遍。这种东西从上到下,哪怕是小镇子里,都少不了有这种消遣的地方。叫女子放脚的反应,都没有查封j院来的大。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