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步步紧逼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129章 步步紧逼(第 2/3 页)
但是现在,崇祯突然就在朝堂上发难了。他不顾及一切可以预先想到的朝臣阻碍,也不顾及天下士林是否会支持这个政治改革,轻描淡写的就把这个议题抛了出来。
不仅仅东林党人对此措手不及,就是黄立极自己也被崇祯的天马行空的想法给击蒙了。
不过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和东林之间已经无法罢手的黄立极,也不得不站出来赞成崇祯的提议了。
崇祯可以替他挡住朝中言论的攻击,是因为他对崇祯在朝政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如果在崇祯需要支持的时候他退缩了,那么崇祯对他的支持,也很快就会消失。
随着黄立极站出来支持官制改革,他的门生故旧也纷纷站出来呼应了。一时之间倒是压下了不少东林党人的气势。
但是很快内阁中李国普站出来反对,又再度让反官制改革的声势高涨了起来。
而朝堂上还没有做出选择的,是一些中立派官员和两位内阁大学士。他们还在犹豫不决,不知道该站在那边更为有利。
现在谁都不清楚官制改革到底是个什么章程,谁也不清楚这所谓的改革对自己是否有利。
掌握实权的官员,或者自认为掌握权力的官员,反对一切官制上的变革,除非这改革能扩大自己手中的权力。而权力低微者则无可无不可,因为再怎么变革也不会比现在更坏。
而摇摆不定的,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层官员们。他们不认为官制改革会带给他们什么好处,看起来也未必都是坏处。
让他们更为在意的不是官制改革本身,而是支持或是反对官制改革的力量,谁更能占据上风。
从情感上来判断,他们更倾向于代表士林清流的东林党人。但是理智上他们却不得不承认,现在朝中当权的,是以黄立极及阉党余孽联合起来的政治联盟。
自万历末年开始的党争,到了天启七年已经变得异常的血腥和残酷,因此这些对东林党逆案还记忆犹新的大明官员,在选择阵营的时候,就会变得异常的谨慎。
中立的官员们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名翰林院的低阶文官突然上奏说道:“正因为现在是大明的多事之秋,所以臣以为,大明的官制的确需要改革,如果不是朝廷制度出现了问题,大明又怎么会遇到这么多内忧外患。如果朝廷制度没有出现问题,又怎么会出现辽东之变,区区一个渔猎山林的野人部落就让大明官军损兵折将,十年之内侵吞了大半个辽东,还自立国号为后金?
四川向来为大明之腹心地区,从太祖开国以来就未尝闻有战事。然而先是播州杨应龙反叛在前,再有奢崇明袭杀四川巡抚许可求在后,安邦彦更是祸乱云南、贵州、四川三地,兵灾之中,三地百万民众十不存一。
这些就是大明官员职责不清,导致小麻烦变成大问题最好的证明。朝堂衮衮诸公,却闭上眼睛,说大明朝廷的制度毫无问题,不需要进行任何变革,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