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育才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二百九十五章:育才(第 4/4 页)
有的人打一落生就比别人更聪明,他们哪怕接受粗陋的教育也会进步的飞快,而针对这个群体,为什么要让他们接受简陋的教育呢?
非是朱允炆鼓励两极分化,而是有这么一群早慧的孩子,本就应该接受更成熟的教育。
他们会比同领的孩子更早的进入社会,权利责任对等原则,他们比同龄的孩子也要更早的承担起社会上的责任。
朱允炆不会测智商,也没打算搞什么门萨俱乐部之类的不明觉厉的组织。
他打算成立一个大明的少年团,让这里的孩子更早的接受跟这个国家有关的知识,更早的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生力军,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力量。
三人都明白了朱允炆的意思,说是少年团,倒不如说是天之骄子团。
仅从师资力量来说,那这天下便无可出其右的了,而且选材也要选出顶尖的神童。
这位皇帝脑子里的奇思妙想太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可以看出,早几年皇帝一直都是在收着来的,眼下完全有放飞自我的态度,一个个崭新的理念抛出,不办教育,谁还能跟得上皇帝的步伐。
所以他们也是大力支持,也觉得要是能有个学堂拴住皇帝倒也是好事,不然他们这天天跟在皇帝身边,实在是吃力的很。
跟不上皇帝的步伐可是很丢人的事情。
“这个团体将会面向全大明进行招录,中枢由你们三人来举荐,而地方上则由各省布政使举荐,最后由朕来亲自考定。”
通过了才能入团,不能通过的,就打道回府。
不存在打招呼、讲人情的任何可能性。
当然,最终入学的可能率上,仍然会是中枢朝廷里这些贵胄之后的机会更大。
因为他们的家境在这里,打小识字读书又能耳濡目染,圈子里接受到的知识,总是要比民间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更加高深。
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天姿有多么高,他们只是因为处在一个接受知识的井口上,所以才会更加的早慧和成熟。
这群孩子的入学率一定会高于地方上普通家庭出来的,这是起点的高低不同导致的,所以朱允炆还要设置半年考和年终考定两项,这个目的就是看出成长的速度,真正的天才,是一定会后来居上的。
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上天注定。
“十二岁以下皆可报名,你们回头都知会出去,有想要参加的,把名单整理好,交给朕即可。”
朱允炆交代道:“考定的时间,就放在今年的中秋节后吧。”
再多腾出几个月的时间,也给各省一个举荐的机会。
“你虽然是免试入学,但如果将来考定不通过的话,你爹我也会毫不客气的裁汰你。”
晚上吃饭的时候,朱允炆在乾清宫里冲着朱文奎正色道:“所以千万不可以有懈怠的想法,这几个月安心看书,朕批阅过的奏本,你若是想看也随时可以看。”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恭敬应下,朱文奎便继续闷头吃饭。
“嗯,你记住,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朱文奎说的,也是朱允炆这个君父对全天下孩子的许诺。
大明少年团,唯才是举,无视出身,不看重家境,招录的,全都是眼下大明最顶尖的那一撮。
朱允炆的招录标准是红线,只有过关和不过关,并不打算搞计划招生,非得招录到一定的数量。
如果没有一个过关的,那这个少年团就空置着。
如果一次性能有几百几千人过关,那朱允炆反而要进行二次考定。
只有更严格,没有更宽松。
皇帝的意思被传达到了各省地方,各省也开始启动相应的察荐程序。
这个机会,就这么被推到了于谦的面前。
“素闻神童美名,本官也曾与你祖父有过共仕的缘分,今日便送你一程。”
浙江左布政使王钝在杭州学堂见到了于谦,勉励道:“而今圣上开恩学,擢天下英才亲自授课,一旦入选,他日必青云直上,孩子,我很看好你,希望你不要让家乡父老失望。”
小小的身板挺得笔直,于谦躬身谢礼,用不卑不亢的语气说道:“学生谢过藩台大人。”
“嗯。”
王钝唤来一名胥吏:“此番我浙江共荐十人,你回头持本官手令去杭州卫借一个小旗,负责沿途保护。”
说完便看向于谦。
“回家跟父母告个别,顺便收拾一下行礼,三日后,在这杭州使司衙门口集合。”
“学生告退。”
看着于谦离开的身影,王钝由衷的赞叹道:“真麒麟儿啊。”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