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从此世上无安乐(二)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四百六十二章 从此世上无安乐(二)(第 3/4 页)
南市甚至出现了驱赶倭人的情况……唐人的民族自豪感是无以复加,对于倭人的挑衅,自然无法容忍。甚至不少人开始建议,朝廷应该向那些倭人开战……
这么多的事情发生,杨守文事件的关注度,自然也就降低。
李裹儿对此却非常不满,在郡主府牢骚道:“那开启游仙宫的功劳,明明是杨青之的,为什么没有人提及?还有,抓捕倭人,也是杨青之的功劳,怎么只字不提?
不行,我要进宫,找祖母说一说。”
吓得李仙蕙连忙拽住了李裹儿,“裹儿,你别胡闹。”
“我哪有胡闹?”
“这些消息,恐怕是祖母命人传出,为的是减少坊间对杨守文的讨论。
你现在跑过去一闹,弄不好会激怒了祖母,到时候那杨守文,也就更加危险了。”
“可是,这么久了,祖母到底是什么意思?”
武则天究竟是怎么想的?谁也不清楚。
按道理说,如果她生气,应该早就杀了杨守文才对;如果她没有生气,至少也会提起由头。可现在呢?武则天对杨守文不闻不问,就好像把他给忘记了一样。
她这心里的盘算,又岂是李仙蕙等人能够明白?
不过,在当晚,李裹儿终于收到了杨守文的回信。
武延基正在和朋友吃酒,听到消息后,便急急忙忙赶来郡主府,为李裹儿出谋划策。
“这是什么?”
武延基拿着一摞文稿,感觉有些发懵。
李仙蕙苦笑道:“这是杨守文的回复……这一连几日不见动静,没想到他却写了半部戏文出来。”
戏曲,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于宋代。
不过,早在原始社会,伴随着原始歌舞的发展,衍生出了社火、傩戏等艺术形式。不过这时期的歌舞戏曲,大都是以娱神为主,只是后世‘戏曲’的雏形。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娱神的歌舞逐渐演变为娱人的歌舞。
在汉魏到唐代的数百年事件中,更先后涌现出‘百戏’、‘参军戏’和以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形式,使得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而教坊这类机构的出现,伴随着乐府的发展,以及诗歌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到了武周时期,戏曲已经完成了其萌芽阶段的成长,开始正式进入形成期,并且发展很迅猛。
“打金枝?”
武延基饶有兴趣的念叨,兴致勃勃往下看去。
这是一篇戏文,讲的是汉朝时期,王莽篡位,汉光武帝揭竿而起。当时汉光武帝手下有一员大将,就是伏波将军马援。他追随刘秀立下赫赫战功,更在建武十八年,一举平定了岭南交趾人的叛乱,班师回朝。汉光武帝刘秀很高兴,于是让女儿嫁给了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马客卿,和马援结为亲家,马家声势无二。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