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天下何处得此贤才?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39章 天下何处得此贤才?(第 3/4 页)
这个形象和名声,对于刘备未来招揽天下人才,已然是最大的助力。行百里者半九十,对于功亏一篑的风险,可不得不慎呐。
必须坚决坚持,演到灵帝驾崩,甚至是少帝都被董卓废黜为止。
李素想明白之后,深呼吸了一口,劝道:“兄既有疑虑,我愿为兄释之,不如咱便假设几种情况,看兄心中愿如何应对。只要心中早有预案,那么临事业不至于慌乱。”
刘备松了口气:“如此甚好,我早知伯雅必有奇计,每每思虑周全,请试言之。”
李素正色提问:“若辽东彻底平定后,陛下有心调遣兄去别处平叛、但长久保留辽东太守之职,兄可愿毫无保留为朝廷效命?”
刘备也正色回答:“这是自然!但凡杀贼救国,义不容辞。只是,当天下贼乱甚众时,还是先由近及远比较好,否则千里奔波,军队调遣粮饷浪费巨大,岂是爱惜民力所为?”
李素进一步问道:“那如果连辽东太守之职,都要平调它处,再找一个落入贼手的郡,遥命兄为太守,要亲自收复才能上任,兄可愿效力?”
这一次,刘备显然没有最初那么果决了,人都是有私心的,他也不由犹豫:“只要……朝廷能够善待辽东百姓,别再派个搜刮民脂民膏的滥官汙吏来折腾,也就罢了。
主要是辽东安宁不易,被张举张纯这般洗刮,百姓连自力活下去的过冬粮都不够了,初定这一两年,必然是需要一个强硬、事事都能为民管束的太守,组织屯田,渡过赤贫年景,如此才有安定的可能!朝廷换官事小,如若使屯田渡荒之法因此中断,岂不是害民于水火!”
听到这个结论,李素心情复杂,也有些欣慰。
复杂是因为难度有可能提高,欣慰则是觉得刘备守住美名到最后,问题应该不大。
他原本还以为,需要跟刘备之间有一番曹操和袁绍式的“方面何所可据”的对话,然后提醒刘备“关键不是根据地,而是‘任天下之智力,御之以道’”。
但是,看来是自己想差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在“人心和根据地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上,刘备和曹操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曹操认为“天下之智力”最重要。
而刘备更是本来就更进一步,认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所以,不需要再有人劝刘备注意“人心有多重要”这个问题了,刘备懂的。
历史上到了隆中对的时候,刘备给诸葛亮的留言依然是全部在谈人心,“不度德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
反而要诸葛亮来泼冷水、让刘备现实主义一点,先想想根据地“跨有荆益”。
跟人说话,说什么,是要看对象的。得对方缺什么才说什么,不缺的东西,哪怕是非常正确的大道理,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
李素想明白这一切,决定不再剽窃曹袁“方面何所可据”的对话了——这个对刘备没用,他不缺,说点缺的吧: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