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胪音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七十七章 胪音(第 3/4 页)
这一次故意把仪仗摆在了正阳门,允许百姓旁观,就是因为李淦受不了朝廷的廷议了,直接当着百姓的面,借着天朝的自豪感,直接宣布对倭开战。
谁要反对,谁就要冒着被百姓戳脊梁骨说是窝囊废的风险。
虽然明知道这么搞是没有退路的,将来一旦怂了,就会遭到极大的反噬。
但李淦想的可不仅仅是日本的事。
对日开战,就算朝中有反对的,也完全可以压住。
日本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天朝颜面全无被骗了一百多年,琉球王哭着来京算作被迫告御状,就算又反对声也不成气候。
可是将来下南洋,那就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名正言顺了。
放任荷兰人屠杀巴达维亚的华人之后再动手,有一利一弊。
利是,朝中反对的声音能够被压服,名正言顺,谁反对就把谁头上扣个大帽子。
弊是,杀完人再动手,将来在南洋立足经营就很不利。
问题是,刘钰判断,照南洋的蔗糖贸易和畸形的种植园经济,荷兰人最晚在两年之内就必然要动手。
这是经济规律,是无法扭转的。
而两年之内,可能并不是一个好时机,所以这一次要拖下去,默许荷兰将巴达维亚的华人迁到别处,大顺对此可以表示认可。
如果这件事认可了,将来动手的话,朝中反对的声音必然极大。认可荷兰对南洋华人的迁徙、甚至派人去监督,那似乎就等同于认可了荷兰在南洋的统治,到时候又不屠杀,似也师出无名。
南洋太远,攻之无利,地主阶级的文官得不到利,反而会助长一批特殊的军功阶层;香料贸易,很可能被皇帝内帑垄断,被人眼馋却分不到,那就等于无利益。
反对恐怕是必然的。
预想到将来的事,李淦觉得有必要提前准备准备,等到将来机会来了,还可以再来一次这样的办法,将民众的舆论煽动起来,给反对派施压。
大顺控制不了江南儒林的舆论,但却可以试着控制京城的。
这一次既是尝试,以为南洋;又不仅仅是为了南洋,而是……更多其余的想法。
李淦知道自己的声音没有那么宏大,不可能让看热闹的百姓都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故而也早有准备。
之前尚敬还是琉球王的时候,便明知故问了琉球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叫琉球王把万历三十七年的琉球惨剧说一遍。
从萨摩入侵、到琉球宗庙被烧、再到琉球王室被抓到日本监禁、再到“逼迫”琉球欺诈天朝继续朝贡等等事,全都说了出来。
说的时候,有人记录。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