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七章 国运(上)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七三七章 国运(上)(第 4/4 页)
如果大顺对乡村的组织力、控制力达到这个程度,修个淮河入海也不至于需要举全国之力、耗国库数年积蓄。要有那份组织力,这分明就是一个省自己就能干的事,哪轮得到举国之力?
大顺的基层控制力,是否有能力保证,收棉花的,不把老旧棉花混在一起,轧棉的时候种子混杂?
当然也不能。
如果有这等程度的对小商贩的控制力,大顺的商税早就可以直接把盐税废掉了,估么着商税早碾压三十税一的农业税了。
大顺的基层贫穷程度,是否能保证小农不吃棉籽油?
这个就更不可能了。
要是富裕到这种程度,刘钰闲着没事干啊,非要出去抢海外市场?这消费能力和市场,肯定碾压如今的欧洲加美洲了,直接上轻工业化内循环吧。全国不再吃粗棉籽油的时候,苏联都他妈解体了。
好在,大明给大顺留了一份非常伟大的遗产,仿佛是冥冥中的国运。
即,大明没有对淮南进行晒盐法改革,保留了最原始落后的小户煮盐法。
这使得,大顺可以在淮南直接圈地,废盐改垦。
这是天然的【百里绝烟、民不聊生】的空地,不需要等着大灾之后再合并圈地保证棉种。
同样的,垦荒公司的组织能力、技术推广能力,比单独的小农强得多。资本也雄厚,不用做出杀鸡取卵的事,至少不至于在前期就把好容易培育出来的棉籽都榨油了。
应该说,直到这件事办完,也就是把亚洲棉替换成美洲棉这件事办完,再加上机械纺纱织布机器,大顺才算是有了轻工业革命的全部前置科技。
蒸汽机……蒸汽机在有了镗床之后,真的是这一系列前置科技里最简单的了。
而且应该是暂时看起来最不起眼的一个,这就是个动力,水车一样可以驱动器19世纪初最大的纺织厂。
既然要主动往前走,要做先发国家,就得做许多准备。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大明留下的这份煮盐法遗产,推广长绒棉这一件事,还真就不好办。
国内真就没地儿适合种棉花了。远了不行运不来;近了要不是大明保持煮盐法方便控制征税,哪会有这么大的空地能搞大土地农场?
这些,也就是林敏感叹日后做江苏节度使越发难做的原因,这里面能讲给他听的道理,他全都能听懂,也全都认为确实有道理。
但是,哪个江苏节度使能自发想到这么多?他只觉得,怪不得自己这个江苏节度使就是个空架子,那是真的管不明白这些工商业的事啊。先发国家工商业的事,可不只是要管雇工和雇主斗争这点事。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