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四章 争功(三)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七七四章 争功(三)(第 2/4 页)
这是以“教法”治国。
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
这是通过焚书,来进行文化控制,诛少正卯。
包括顾炎武提出的征辟制、察举制,搞出这一套,再配上儒家道德体系,会搞成什么样?你能孝顺爹妈,我就卧冰求鲤;你能卧冰求鲤,我就杀儿养母。
所以,与其说这是启蒙思想家,不如说是宗教改革。新教之新源于复古之旧,更加原教、更加复古、更加极端而已。
学校议政、限制君权、地方自治、辟举士绅、三代之治等等,本来就是经书里的复古。
而且是正统的复古。
不是说这东西不好,大顺这边这么搞,真的是可以自发进化的。只是说这是一个甲乙丙丁这种过程,这明明是乙,不能非说它是丙。
先复古运动打破被扭曲的儒学的桎梏、回归本源,通过考据之类寻找宋之前儒的本质,再因为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出现启蒙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正经的读书人,对官与吏、绅与衿这样的概念,是分的非常清楚的。
现在全国的生员大约六七十万,照这个架势继续下去,估计再过个几十年,就要突破一百万了。
而全国现在真正有编制的、不算胥吏、只算官,再刨除掉军队那些人,真正吃正式中央的财政饭的,也就20000。
而很多胥吏工作,又是这些读书人根本干不了的,或者说压根不想干的。
一方面朝廷无法提供奖金一百万人的正经读书人的就业;另一方面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尤其以苏南等地为例,又急需一些专业的“中专”人才。
这个问题看似好解决,就像是颜元的设想一样,地方官学搞分斋教育不就得了?
但问题是,如果国家在最终选拔官僚的时候,根本不考那些“杂学”内容,会有人主动去学吗?
有这时间,为什么不多读一些应试范文呢?
理论上,倒也不是不能解决。
那就是在底层就加大选拔难度,如果走“正途”无望,早早就扔去“杂学”分斋。
感觉有希望考科举、中举的,扔进“尖子班”,只学经书。
而感觉没什么希望的、不能中举的,早早扔进“普通班”,学学数学、物理、天文、会计这些东西。
把颜习斋设想的分斋教育,搞成“分班”教育,强制不准“中考”。
然而,这么搞,恐怕又要出大乱子。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