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智顺王的盘算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三十六章 智顺王的盘算(第 3/4 页)
这个索伦蛮子自出道以来,除了天津那次,几乎没有打过败仗,更不用说是海上了。
七井子一战,几乎决定了清国北境的战略走势。
就如同历史上金国崛起黄龙府以后,轻易南下灭掉隶属辽国的东丹国一样,目前还是大草原的松原-长春-吉林一带对上早已经成为农耕区的辽东无疑形成了碾压。
皇太极自然知晓这一点,故此,在大平原不是瀚海国的对手后,叶赫-龙城-猫耳山一线便成了清国的生命线,须臾轻忽不得,这也是他将包括岳托、尼堪(龙城守将),甚至勒克德浑这样的青年才俊统统放在这一线的原因。
但七井子一战之后,刚刚投奔皇太极不久的尚可喜却嗅到了莫名的味道。
他是一个大老粗,自然不熟悉历史,不过一个简单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历来多半是北方居高临下碾压南方,因为这“北方”历来是纯粹的游牧区,而包括辽东在内的“南方”如今却是以农耕为主,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则是半牧半农区域。
纯粹的游牧区必然有大量的骑兵,而农耕区一旦出现,虽然一方面意味着财富的大幅增加,但同时也意味着安稳,而安稳同时意味着松懈、保守。
纯粹的游牧区则不同,四处转场的生活意味着时刻面临着与别人的冲突,你想要安稳也安稳不下来,故此,时刻警惕是少不了的,除此之外,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冲突,时时修习武艺(骑射)也是少不了的。
故此,一般来说,在农业文明时代,北方之人终究比南方之人强悍一些,若是出现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而南方又由于种种原因陷入困境,必定会南下打造出一番事业来。
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莫不如是。
所以,当得到南下配合郑芝龙的舰队作战时,尚可喜虽然有些惊诧,什么时候强悍的建州人沦落到与大明勾结起来对付北方一个小部族了?
但他终究不敢忤逆皇太极的命令。
七井子之战的结果传到尚可喜的耳里后,他立即明白了,若是没有大的变故,以满清的战力是不大可能在陆地上战胜瀚海国了。
至于海上,那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他此次南下时留了一个心思。
多抢财货、人口,若是拿下了济州岛那自然是好,若是还是像以往那样战败了,大清国估计就危险了,自己就要想好退路了。
不过这话说起来轻松,具体起来就踌躇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