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欠饷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一百零六章 欠饷(第 1/2 页)
“嗯!“李自成点了点头:”让弟兄们都准备下,出发之前先派几个机灵的兄弟在前面探路,没过陇山之前,这里的兄弟都是种子,损失一个都划不来!“
位于遥远的西番地李自成忙着准备东归的时候,处于漩涡中心的刘成也忙的脚不沾地,不过与旁人想象的不一样的是,他此时并没有利用手中的那个小木盒去与那个幕后的神秘人讨价还价。在刘成的面前有一件更加急迫的问题要处理——怎么才能兑现自己向新部下做出的许诺——发放拖欠的军饷。
按照重新清点后的名册,刘成新接管的士兵一共有八百余人,这些人几乎都被欠着从一年到三年不等的军饷,按每个人平均十五两算就至少要一万两千两白银,这对于此时的刘成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且不说他眼下兜里没有这么大一笔现钱,就算有也不能拿出来花——掏私人腰包补大明官军的欠饷,他是嫌朝廷的乌鸦们弹劾自己的罪名还不够多吗?
当然,绝大部分士兵们还是很有耐心的,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世代给朱家皇帝当兵的,很了解上司们是个啥德行。刘成一下子补不齐几年的欠饷也可以,毕竟谁没个手头紧的时候?只要先给个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剩下的慢慢给也不过是不可以。要是连这点都没有也行,那就睁只眼闭只眼,让手下军士自己去找个地方发发外饷就是了。这种情况在当时很常见,贺人龙就是其中的典范。
但刘成却无法允许这种情况在自己的军队里出现,现代人的节操和道德感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会极大的损害军队的战斗力,一旦士兵习惯通过抢劫获得收入,那这支军队就和盗匪没有什么区别了,既然可以轻而易举的从平民身上发财致富,谁又愿意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面对凶狠的蛮夷呢?
宜川,古名丹州,著名的孟门山便位于县城东南二十里处。“
“大人说笑了。“于何笑了笑:”不过大人您处置完贺人龙后。为何这么快就来宜川了?“
“还不是这里有几股流贼,我辈食了朝廷的俸禄,自然要替朝廷办差事的。“刘成爬上马背,有些漫不经心的答道。但于何却只是微微一笑,他是刘成派出急使从鄜州招来的,同行的还有四十多个随员。这些人多半是在陂塘局中供职的。有账房先生、仓吏、文书、税吏,在这个节骨眼上刘成把这一批人召集过来,其目的显然并不像他说的那么单纯。于何也不揭破刘成的话,笑道:“大人,那几时出兵讨贼呢?“
“急什么,将士们都疲惫的很,又缺了这么久的饷,对这边的情况又不是很了解,贸然出兵,若是打了败仗岂不是适得其反?不可浪战呀!“刘成在马屁股上抽了一鞭,引起了坐骑的一声嘶鸣。
“大人如此持重自然是不错的。“于何先拍了一下刘成的马屁,接着问道:”那不知大人召我等前来有何吩咐呢?“
“也没有什么要紧事。“刘成一边甩着鞭花,一边答道:“只是说不定接下来要在宜川呆一段时间,你在城里查查县城里有店铺、多少房屋,多少人口,多少田亩,每年打多少粮食,还有那渡口有多少船只经过。将士们买粮买盐都用的着呢。”
“是,大人!”于何恭谨的低下头,双目中却闪过一丝寒光。
对于宜川县令曲端来说,这几日可以说是极为难熬的。这位身材丰满的县尊老爷平日里本是个快活的美食家,号称大荤不吃活人,小荤不吃蚊子。可自从本县闹起几股土贼后,曲端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三餐不香,整个人硬生生的给饿瘦了一圈。其实说是土贼,实际上不过是一些交不起秋粮和辽饷的穷苦百姓罢了,不要说弓弩甲兵,恐怕连钢刀都没几把,按说是奈何不得宜川县四丈高的城墙,但架不住宜川城内街头巷尾的流民和已经饿得眼睛发绿的居民。毕竟再高的城墙也是防外贼的,若是城内生乱,那城墙有百丈高又有何用? 曲端虽然没有打过仗,但他还是明白就凭那三班衙役平日里欺负欺负小民还行,到了关键时候也就能顶个屁。
面对这种情况,大明地方官员的标准应对办法是动员当地的缙绅组建团练乡勇,这种临时性的武装在本乡本土战斗力相当可观,甚至不逊色于大明官军。但问题是宜川的缙绅也不是傻子,他们很清楚当时的陕西已经处于大乱前的边缘了。当时有一句俗话:“小乱住城,大乱回乡。”意思就是说假如是小规模的动乱,那地主富人们就会去城里避乱,但假如天下已经大乱。由于城市位于交通线,地理位置重要,往往是双方军队争夺的焦点,反而不如乡下偏僻处的险要山寨安全。宜川的缙绅们早就纷纷躲到寨子里去了。又有哪个会响应县令老爷的号召,带着团练来保卫县城呢?
作为一县守官,曲端没法像缙绅那样离开县城,因此他只有走了最后一步棋,向附近的驻军发出求援信。其实若不是为了自己的脑袋。曲端也是不情愿请官军过来的。毕竟官军一到,各种犒赏、军需支用是少不了的,即使不算这些,光是大军过境造成的破坏就不是两三年内能够恢复过来的了。
因此不难想象当曲端得知援兵的到来时那种矛盾的心情,既为自己的性命终于保住了而感到庆幸,又为接下来必须面对的一堆麻烦事而感到担忧。不过他还是尽可能快的换上官袍,赶到北门迎接刘成的到来。
北门外。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