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73章(第 2/4 页)
这样想想,胤礽需要准备的礼物还挺多。
有了这个想法,胤礽又去问恭亲王:“皇叔,侄儿回宫前想要给乌库妈妈、皇玛嬷与各宫妃母们准备一些小礼物,您觉得带什么样的礼物合适?”
恭亲王惊讶于太子与各宫娘娘之间关系“亲密”,对于这一份孝心赞赏有加。
“殿下年岁还小,没必要送珍贵的东西,送一些小礼物就行了。”
“送什么样的小礼物呢?”胤礽追问道:“侄儿想不出来。”
“想不出来那就多逛逛商铺,”恭亲王只能指导他能够送什么,却不能直接替他决定要送什么。
“殿下可以送一些,类似于干桃花花瓣,话本,民间的小玩意,能体现您孝心的都可以,但是不要送吃食,也不要送药材,这些东西宫里都不缺。”
胤礽恍然大悟:是了,不能送宫里不缺的东西,得送宫里没有的东西她们才会高兴。
他送礼物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高兴高兴,既然是让人高兴的,就得是好玩的,能解闷的,独一无二的,宫里没有的,还不能是珍贵的。
“走,皇叔带侄儿去逛逛商铺,”恭亲王见他皱眉思索,乐呵呵地说道:“也许逛着逛着,殿下就会想到送什么了。”
要去商铺买买买,淘好玩的东西,怎么可以少了会玩的曹珍呢?
比起从小就玩遍民间东西的曹珍,胤礽对这些一窍不通,这就将曹珍也一起叫上了。
大清商贸繁荣,虽然朝廷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加重商税,却仍然有人从商,赚取大笔钱财,而比起前明的乱世来,有了土豆、玉米、地瓜高产作物普及的大清基本解决了百姓们的生存问题。
恭亲王边带胤礽逛街,边低声教导他:“遵义州靠近京城,是商人东西往来的必经之地,所以这里特别繁华,周边种地的百姓都迁到了城外形成围绕城池的村庄,而留在这里的还是世代经商的人与读书人。”
“可是,不是重农抑商吗?”胤礽不解。
“农之繁茂,促成了商之繁茂,重农抑商为的是反哺农,二者皆在前行,没有倒退的道理,只不过因为治理政策的推进,令农进步更快,而商进步稍慢一些,南北往来需要商人,将种出来的东西售卖出去,也需要商人,正是因为有了百姓们之间的买卖,才有了国之税收,才有了今日遵义城的兴旺,这儿兴旺,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京城提供物质,”恭亲王指着那排商铺道:“茶叶、丝绸、瓷器、吃的穿的用的,全都在这里了。”
胤礽兴奋劲上来,催促着恭亲王带他再往里面走一走,从客栈逛到酒楼,从成衣店逛到中药店,这儿还有人卖小兔子,二十五文一只。
这一路逛过来,给兄弟们买的民间玩具倒是买了不少,唯独送给妃母们的东西,胤礽犹豫再三,想不出该送什么好。
走在外面的时候,胤礽会嫩嫩地喊恭亲王叔叔:“叔叔,那个是什么呀?”
恭亲王一瞧,见他指着沿街小摊上的一叠堆起来的纸牌问,解释道:“此为民间流行的马吊牌。”
马吊牌是前明时就流传至今的,最开始上面是《水浒传》之中的人物,后来因为《水浒传》宣扬的反叛思想被列为禁书,马吊牌之中的花色也逐渐改为了其他的替代,比如花鸟、鱼兔这些,宫中也有马吊牌,不过是碧绿色玉牌所做,并非是这样一看就很廉价的纸牌。
胤礽偶尔也会预见惠嫔娘娘与荣嫔娘娘召宫人们陪伴她们玩马吊,不过那排面就这点花色,玩多了也没意思。
胤礽失望道:“如果送她们这些,那太没新意了,也就起不到解闷的作用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