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面议袁崇焕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378章 面议袁崇焕(第 1/4 页)
随着黄德和许行的被杀,时间仿佛就这样平静了下来,大明也即将进入到崇祯七年的冬季,
但是对于此时的明朝来说,天灾总是少不了的,九月底,陕西、山西再次向朝廷请调粮草,得到朝廷的应允,只是因为灾情并不是很严重,所以也只是稍微的调遣了一些。
随着朝廷的税收渐渐丰裕,朝廷可做的事情也有了很多,同时,对于河套地区的第二阶段移民,也纳入到了朝廷的计划当中。
对于朝廷的第一批一名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随着汉人在当地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多,朝廷对于河套地区也算是纳入了治理。
只是,依旧有很多鞑靼人和蒙古人不服从明朝的管理,但是在明朝将士的刀锋下,不得不选择了低头,大量的土地被从当地的人的手里送给了汉人。
崇祯七年十月十五日,北京城寒风阵阵,颇有些大雪将至的迹象,很多人也开始躲避在家中取暖,整个京城街道上也就只有寥寥几人在走动。
湖广总督袁崇焕进京了,袁崇焕在得到朝廷的旨意之后,将湖光的事情交代完之后,这才不急不忙的向京城走来。
紫禁城内,崇祯坐在钟粹宫的上面,看着正在下面端坐的太子朱慈烺和自己的第三子朱慈炯,第四子朱慈炤,三人此时都已经是六到八岁的年龄,早已经开始背诵经义。
朝廷无事,崇祯便打算看看自己的继承人,要知道身为皇上,自己现在所做的政策能不能做成,最主要的不是自己,而是继承人。
如果自己百年之后,继承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走,那么自己所做的以企业,也不过是在未他们积攒财富罢了,看看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和雍正的改革,都应为后面被废除了,所以导致了国力再次下降。
在明朝的选定继承人的规则,朱元璋早已注定,是有嫡里嫡,无嫡立长得规矩,这也杜绝了很多储位相争,避免了很多兄弟血刃相见的局面。
当然了,也出现了很多独树一帜的皇帝,就比如木匠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哥哥朱由校还有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臣。
崇祯对于这项制度是极为反感的,在继承人上,他更是倾向于清朝的继承人制度,能者居之,毕竟皇位如果定死了,那可就很容易培养出很多能力平平的皇帝。
反观清朝皇帝,虽然清朝有很多不足,但是就清朝皇帝的勤劳而言,绝对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勤奋的,毕竟人家从几岁开始就天不明就起来上课,晚上天黑才回府,不是一般人能受的了的。
抬头朝自己的长子朱慈烺看去,朱慈炯也已经八岁了,崇祯也觉得对于他的培养也该开始了,不能整天让他去学习一些四书五经,毕竟当皇帝可不比当秀才,知识不足可以,但是帝王之术一定要会。
帝王之术说到底就是要了解民间的各种情况,看透奏折里的虚实,才能驾驭群臣。
纵观历朝历代唯独出身最不好的朱元璋和刘邦两人,帝王之术和帝王之道最好,对于文人、武将的压制和利用也是运用到了极点。
这就说明了,亲历民间百行比奏折里的民间百行,更能让皇帝看透虚实。
崇祯坐在上面一言不发,下面的朱慈烺三人也不敢吭声,只顾着低头背诵着书本上的经义。
“烺儿”想清楚之后,崇祯将目光看向朱慈烺。
“父皇,儿臣在”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