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收拾整顿(三)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七章 收拾整顿(三)(第 3/4 页)
“每个入场商贾,皆须在供军使衙门坊市分司处开具公函,曰‘账户’。每做一笔买卖,账户上列明进项和出项,由衙门派驱使官统一抄录誊写。进项、出项可互相抵免……”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清算银行体系。
大宗交易,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有人卖出了一批货物,列进项,买了一批货物,列出项。进项、出项可互相抵消,最后算结余。有结余者,供军使衙门补钱,有亏空者,到衙门交钱。
当然了,结余者与亏空者私下里也可以进行交易,这就相当于借贷了,衙门不管,你们自己搞,全凭信誉。
这其实是一种博览会、交易会式的贸易形式,以大宗交易为主。在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流行,国朝也有此类雏形,比如某州商人贩运货物到长安,卖出后,到本镇驻长安进奏院或有名的大商人那里领一个凭证,返回家乡后领钱。
国朝的进奏院,在黄巢乱关中以前,是承担部分银行职能的。
毫无疑问,这种交易模式,对商业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也利于官府收税。
大商人,买卖动辄万缗钱。以会昌开元通宝为例,一缗八百钱,重六斤四两,一万缗钱,就是六万四千斤,长途转运,苦不堪言,风险还贼大。更别说,有些州县,根本就不允许铜钱出境,更是极大限制了商业交易。
博览会的交易模式,众商人在“清算银行”内开账户,相当于互相转账,抵消支出和收入,统一结算,不但大大减少了对铜钱、绢帛这类货币的需求,也非常便利。
铜钱,成色可不一定都一样,一直让商人很头痛。有些成色差的,摔地上直接一摔两半,谁敢收这种铜钱?
绢帛其实也不好估价,因为花样、品相不一,价格差异很大,还有年份折旧等因素,都极大阻碍了商业交易。
那么,交易会用什么货币记账呢?
“敢问强使君,会期内各项买卖,用何物记账?”赵成又问道。
韦庄暗哂,这人肯定是托了。
强全胜点了点头,让小使们拿了铸好的银元,给每位商人分发了五枚。然后又有人拿了一些物事出来,置于案上。
“朝廷给京诸司及天下诸州,分发秤尺,及五尺度、斗、升、合等样。”强全胜指着放在面前的度量衡器具,说道。
度量衡器具,由朝廷太府寺督造,定期分发给天下诸道州,铜制。
这其实是一种标准器具,朝廷下发,作为各州度量衡的标准。地方上再依样制作,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以权衡为例,朝廷有制:“以秬黍中者百粒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秬黍,是产于河东某处的一种农作物,以其为标准,中等个头大小的百粒重量为一铢。
严格来说,不是很严谨。但这是古代,可以说很不错了,考虑得算是相对周全了。
朝廷以此为基准,制作衡器发放至天下各州,作为标准。
“此银饼曰‘圆’,重十八铢,银九铜一,便用此物记账。”强全胜说道。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