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康福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七十二章 康福(第 1/ 页)
一颗颗新鲜的芜菁被拔了出来,堆放在田埂上。
拓跋彝昌站在一旁,默默看着。
来往忙碌的农人见到他一身亮丽的侍卫军服,都毕恭毕敬地行礼作揖。
他们是拓跋氏从横山募来的党项民人,三四户人家,男男女女二十人上下,这会都在收拾田里的芜菁。
作为冬日里难得的蔬菜,打从灵夏时代起,芜菁就是关北官民喜爱的食物。关北军政集团入主洛阳后,把这个饮食习惯带了过来。因此,市场上对芜菁的需求量很大,刺激了洛阳、河南二县百姓大量种植。
这就是大城市郊区农民们的经营模式。对他们而言,种粮食其实不怎么赚钱,种蔬菜果子销往城市,所得往往超过种植谷物。
这些农田,夏秋季节种蔬菜或牧草,冬春季节种芜菁以及刚刚开始推广的胡萝卜,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了。
这里都是拓跋家的田地,一共百余亩。对洛阳这个小盆地而言,其实相当不错了,更别说还是靠近京城的田地。
是的,洛阳周边的土地资源并不怎么丰沛,且早就分给先期过来的移民了--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
后期迁过来的军士家属,想要买地的话,只能去更远的偃师、巩县、缑氏等县了,还不一定买得到,且非常不方便--家人住在百余里之外,你在军营内,总共那么几天假期,来往不嫌麻烦吗?
更何况很多军士压根就不买地。种毛地啊,本来就是提头卖命,老子只会杀人,不会种地,也不愿意种地。
「好了,洗洗便装车吧。」拓跋彝昌说道。
庄客们纷纷应是。
不远处的驿道上,有马车正在等着。领头的是一位十八九岁的高个男子,名叫康福,也是拓跋家的庄客。
康福是沙陀人,在代北作战中被俘,随后在洛阳修宫城。建极元年七月,今上化唐为夏,大赦天下,康福被赦免,落籍河南县。但他一穷二白,啥也没有,于是到拓跋家的农庄上当庄客谋生。
「康福,你真要走了?」拓跋彝昌走了几步,看着站在他面前的青年,问道。
「是。」康福话不多,直接说道:「已经和人约好,同去安东府。」
「募上府兵了?」拓跋彝昌眼神一凝,问道。
康福是蔚州军校,弓马娴熟,武艺相当不错,也有一股子敢打敢拼的气势。因此到了拓跋家后,根本不种田,也不会种田,以照料牲畜、看家护院为主。
这样一个人,用着其实挺顺手的。他若走了,拓跋氏从哪再募一个曾经的军校来给他们看家护院?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募上了。有人考校了一番,立定射鹿子,行进射草人,马上左右开弓,还有马槊、步槊、横刀技艺,我都得了上等。」说起这话时,康福略略显露出了些许傲意。
拓跋彝昌也是少年人,听了心里很不舒服,于是讥讽道:「你这么厉害,怎么还是当了俘虏?」
康福脸色涨红道:「夏兵……官军太多了,四面八方都是,我等数百人在山上立个小寨,苦战多日,却无援兵,只能降了。非是我等不勇猛,五百人守寨,最后只有两百人投降,寨子外面的党项兵尸体一摞一摞的。」
拓跋彝昌心里更不舒服了。
不过到底在燕北和宫中都历练过,他很快压住了心中的些许不满,找来一仆人,低声耳语几句。不一会儿,仆人捧来了两匹毛布,拓跋彝昌让其交给康福。
「也是相识一场。」拓跋彝昌说道:「明年三四月间才走,是吧?那在我家也干快两年了。这两匹毛布,拿着吧,便是赠礼了。」
康福一愣,伸手接过,道了声谢。
毛布
这东西,固然没有绢帛值钱,但最近一年其价值与日俱增,好点的毛布已达到二百钱一匹,比某些廉价杂绢便宜不了多少。而且,看眼下这趋势,单匹毛布的价格,还能再涨个一二十钱左右,因为人们对这种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
都是圣人带起的风潮!
最初就他和他女人穿戴,后来亲兵开始发,接着是大头兵。那会的毛衣,虽然保暖,但穿着刺人,并不怎么受人喜爱。圣人赏下,大伙接着便是,穿不穿再说。不过到了去年,毛布的质量有了进步,变得更加软和了,产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冬春官服,也开始配发毛衣,一下子提升了毛布的地位,单匹价格直涨三十余钱。
当然,给毛布价格托底的,是其可以用来抵税。这使得老百姓放心大胆地养羊取毛,不再担心其毫无用处。
如今的河南府,宅园内盖房种桑,田里种小麦、豆子、
牧草,田舍夫们基本已经习惯了这种耕作模式,社会风貌已经大不一样。
康福身上的冬衣就是毛布制成的。原因无他,便宜。而在此之前,老百姓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御寒衣物的。这两匹毛布拿回去,可以制几身衣服了,算得上是厚赏。
「走吧。」等到芜菁清洗完毕装车,拓跋彝昌挥了挥手,与车马一起上路。
他假期已毕,正好一起回宫中上值。这几车芜菁,也是宫中采买,顺路就押送过去了--作为护院,康福自然也要跟着了。
「你约的都是哪些人?」路上闲着无事,拓跋彝昌便问道。
「两位禁军老卒,年岁大了,退了下来,都是义从军的。」康福答道。
「你怎会认识他们?」拓跋彝昌怀疑地看了他一眼。
「都是河东俘兵,运气好被拣选了出来,作为补充兵进了禁军。」康福答道:「进去时本身就年岁不小了,厮混了几年,便退下来了。还没来得及置办家产,现在想想,干脆也不置办了,采买些东西,到安东府安家算了。」
「义从军……」拓跋彝昌沉吟了一下,道:「打完魏博,义从军便回到河南府休整,听闻迟迟未补充战损,这有点意思。」
「不会补充了。」康福说道:「或者即便补充,也是走的人多,进的人少。朝廷就是在通过这种手段削减义从军员额呢。」
战损、退伍都会造成缺额,但迟迟不补充,朝廷打的什么主意,尽人皆知。不过这确实也是一种比较柔和的裁军方式,比成建制遣散所造成的震动,可要轻多了。
「天下尚未太平,就不需要养这么多兵了么?」拓跋彝昌叹道。
马车行驶在一等国道之上,走得轻快无比。
道路两侧有成片的农田。田里种的也是各种冬菜,比如芜菁、菘菜之类。有几片田的芜菁、菘菜种在一起,这是收了河南府农学钱的农户搞的。据说菘菜、芜菁会「生」出许多奇奇怪怪的「孩儿」,就如一个汉人与粟特人成婚,生下的孩儿兼具两方特点一样。
拓跋彝昌对此是相信的,因为马和驴能生出骡子,芜菁和菘菜也有可能。或许不定哪天,老百姓餐桌上就又多了几样冬菜呢,甚好。
「兵太多了呗。晋王的兵,还没这边拿的钱多呢,一样养得焦头烂额。」康福说道。
天下各藩镇的武夫,收入并不一样。比如以前朱瑄、朱瑾的兵待遇就没朱全忠的宣武军好,而时溥的徐州兵收入则超过宣武军,杨行密的淮南兵收入比他们都要高,完全看各镇的经济情况了。
「安东府将才不少,你去了那边,须得豁出命来,才有可能出人头地。」走了这么一路,拓跋彝昌对这个骄傲的少年已经没什么芥蒂了。想想也是,都是要去边疆搏富贵的人了,何必
与他置气呢?
「我知道。龙武军使刘郭在安东府最为出名,数百里挺进辽阳,洛阳都有人称赞。除此之外,还有王彦章这等猛将,听闻单骑冲阵都不是一次两次了,契丹人畏之如虎。」康福说道。
「可不止。」拓跋彝昌说道:「兖州将董璋、青州将张温出身银鞍直,乃陛下亲兵,武艺非凡,敢打敢拼。淮海道都将王郊,战阵之上绝艺杀敌,功勋卓著。这一路,人才济济,符存审也是一员帅才,而今所缺的,无非就是户口、钱粮、物资。解决了这个,北上势如破竹,将契丹人逐出辽西易如反掌。」
「那可要去会会了。「康福大笑道。
少年郎,总觉得自己的武艺天下第一,战阵之上杀敌立功,等闲事耳。随后圣人刮目相看,连连拔擢,都是水到渠成。
「河南府招募府兵,多为禁军老卒吧?」拓跋彝昌又问道。
「大部分都是。乡间勇少年亦可应募,但名额有限。」康福说道。
「可知要去哪里?」
「不知。」
拓跋彝昌愕然。
他其实是知道一点内情的,因为有一回圣人与枢密院、兵部、户部的大臣们座谈,他在一旁值守听到了。
当然,听到是一回事,说出去就是找死了,拓跋彝昌没这么蠢。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河南府这边将提供千余名禁军退伍老卒、民间招募的勇武之士五百人,外加千名魏博夫子,至大辽水入海口附近修建军寨驻守,根本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去旅顺县过好日子。
此军寨建好后,将慢慢输送人口、器械、粮食、牲畜过去,开垦田地,放牧牲畜。等到时机成熟,便会筑城设县,成为打击契丹的又一个坚固据点。
午后申时,拓跋彝昌家的马车经兴安门进了东都苑,将冬菜交给了农圃监的中官。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