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您开玩笑的吧?
书海居 m.shuhaiju.net
177 您开玩笑的吧?(第 1/4 页)
新材料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现代的复合型学科,或者叫交叉学科。
比如不管从事哪个方向的材料学研究,最基本的数学必须得掌握,高数属于必修课程,比如泛函思想跟磁性材料研究密切相关;化学知识也必须掌握,材料学实验室少不了通过各种化学手段来制备各种原材料;物理更是重中之中,毕竟是材料就脱离不了对其物理性能的各项测试……
除此之外,新材料学还要借助各种先进仪器进行研究,各项数据都得依靠计算机去计算跟模拟等等。总之学材料,可能不需要把每门学科都学到很精,但一定要每门学科都懂点,尤其是到了研博阶段,长期泡在实验室里,各种材料实验室制备方法,分析方法,都已经锻炼成了本能。
这次谭院士找上数学研究院,说白了就是要借助数院对数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尝试着能否解决这个碳纳米管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给项目组一个调整试验方案的方向。
宁为最初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交给三月的任务其实也差不多,只要找到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告诉张师兄他就能交差了,三月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甚至宁为还考虑过,他会每天花些时间跟三月一起研究这些数据,尝试能否找到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找到问题,最后通过他的思路跟三月的思路相验证,并借此理解三月作为一个人工智能产品,是如何去思考跟使用数学工具来完成这类数学分析问题。
然而万万没想到,三月直接跳过了数学分析的过程,直接通过模拟实验室材料制备的方式,建立了一个理想模式下的材料数学模型,根据模拟实验的数据新的材料数学模型各项指标,尤其是pf值指标直接超过了原模型大概一倍。不止如此,最终测定的zt值,也就是热电优值,是张师兄提过的那些传统无机p型碲材料的三倍多。
是的,三月直接通过模拟制备的方式给出了双壁碳纳米管样品,按照三月给出的模拟法,除了之前的步骤外,再将样品2跟3融合,并将所得的碳纳米管首先溶解在氯磺酸中,形成自旋掺杂。然后将涂料过滤并挤压成凝固剂。最后,将凝固的纤维收集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
根据三月的模拟分析这种生产出的溶液纺丝纤维内的碳纳米管具有高长径比和低杂质密度,并且高度结晶,所以拥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和电气性能,同时还能保持较高的灵活性。
按照三月自动生成的最终报告所提到的,这种碳纳米管材料拉伸强度达到4.2 ± 0.2gpa,电气性能为σ > 10毫秒 m?1,pf值可达到14 ± 5兆瓦 m?1. k?2,均远优于之前拟定的材料模型。
这当然是件好事,但让宁为头疼的是,他该怎么把这个成果给张师兄。
简单来说,人家找他的目的是通过数学计算来找出可能出问题的地方,然后他们再去重新组织实验,但三月却直接通过不断的反复模拟试验直接把问题给解决了。但宁为并不敢保证真的按照三月给出的模拟试验方式真的就能在真实实验室环境下完美达到这一效果,毕竟系统模拟测试可以完全不去考虑实验室种种意外情况。
事实上计算机模拟本就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学,比如专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往往能解释实验机理以及预测实验;还有结合第一性原理软件可以在材料的原子尺度性质进行计算;又或者uspex、calypso等软件可以进行材料的结构预测,包括之前实验室定的模型大概率就是使用这种软件构建的。
但以上计算机模拟的性质跟三月使用的模拟计算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根据人类制定的任务,去模拟计算结果,后者已经接近直接站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这甚至让宁为不知道该如何跟张师兄解释他是怎么把这个问题解决的。
因为原始过程中三月的思路并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实验室巧合。所以现在摆在宁为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通过三月给出的结果,倒推出整个数学分析过程,然后把数学分析过程丢给张师兄,让他们去重新设计实验室制备方案;
二是直接去实验室让张师兄重启实验,他来给出整个实验过程跟方法,让项目组一帮人照着三月给出的方案重新完成一遍,再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测三月的最终得出的材料模型跟报告是否正确。
前种方法虽然说有脱了裤子放屁的嫌疑,但相对合理;后种方法得看张师兄对他的信任度了,毕竟他毫无道理的重启实验室,撒出去的都是钱跟精力,还要浪费一堆材料,估么着这些符合规格的碳纳米材料制备也不便宜……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