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墨治法》(二)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一百零八章:《墨治法》(二)(第 2/4 页)
对此李郃也做出解释。
首先,与秦国一战后,他少梁的百姓几乎都没有余粮了,只能凭借秦国赔付的总共一百二十万石粮食来生活,直至来年的秋收,整整长达九个月,与其发九个月的粮食给全国百姓,致使一部分粮食流入市面,那还不如由国家来发放,更有利于确保每一家、每一户都能得到足够的粮食。
毕竟少梁是没有单独钱币的,此前在少梁流通的大多都是魏国的钱币,而鉴于目前魏国与少梁的关系,魏国抵制甚至针对少梁那也是不得不防的事,与其让流落在少梁市面的少量魏国钱币来影响米价,那还不如直接取消米市,从根本上杜绝哄抬米价的可能性。
其次,少梁的建设需要钱,然而少梁既小又穷,根本没有多少钱,倘若九个月的粮食一发放,那之后的重建就只能让全国军民义务劳动了,虽说少梁国民对于重建国家一事极为热忱,但也不能让他们白干啊,可能一两天没什么,时间一长,民心必定生怨。
因此李郃主张先留着那批一百二十石粮食,拿它来刺激举国百姓建设少梁,按劳分派口粮。
或许有人会问,那少梁百姓之前失去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怎么办?抚恤怎么办?
很简单,先记账,待日后少梁宽裕了,再做补偿。
考虑到当今天下,战乱各国的百姓根本得不到性命与财产方面的补偿,少梁愿意承诺日后补偿国民,补上抚恤,这对举国百姓而言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承诺。
更何况,少梁会按劳分配给每一家、每一户足够的口粮,不可能会有人饿死,李郃认为少梁的国民大概率是会谅解的,毕竟少梁确实没什么钱了,这一点谁都看得见。
甚至于到时候还可以请梁姬出面安抚民意,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又是少梁的君主,此前怀着‘若死便葬于少梁的’决心与全国军民一致对抗秦国军队,如今泪眼婆娑地恳请国民体谅国家,全国上下齐心一致渡过难关,李郃不信有谁能狠下心来拒绝。
拒绝就哭,那人保准社会性死亡。
当然这只是玩笑,就梁姬如今在少梁的亲军、亲民程度,少梁人基本上是不可能拒绝她的。
总之继军屯之后,供养全国百姓的事李郃也给东梁君等人做了一个基调:以工代赈。
有了军屯、有了以工代赈,少梁的战后建设也就真正能上马实施了。
在战后建设方面,李郃首先提出的便是两点:兴修水利、修建道路。
少梁是一个多雨多山洪的国家,一到夏秋雨季,西侧黄土高塬上的降水就会汇入芝水、涺水、盘水,致使三条河流水位暴增,因而引起山洪。
也幸亏东梁紧挨着大河,有大河作为山洪的泄洪河流,因此以往的山洪往往都是呼啸而过,流入大河,倒也不至于倒积于少梁国内,但即便如此,旧梁、东梁、繁庞一带的农田还是会受到巨大的损失,仅有地势较高的芝阳能够幸免。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