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坦克与巷战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131章 坦克与巷战(第 3/4 页)
不过加强对空防护以及后勤、技术、工程保障和电子对抗,是提高坦克兵连续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前提。因此,应高度重视对空安全,切实搞好对空特别是对敌攻击直升机的防御。周密组织后勤、技术和工程保障,做到物资随耗随补,车辆随坏随修,及时排除妨碍机动的障碍。采取各种电子对抗手段,确保战斗中通信联络不中断。
俄罗斯陆军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损失惨重,参战的2200辆坦克装甲车辆中,有225辆被彻底摧毁,其中包括62辆坦克。1994年首先攻入格罗兹尼市中心的俄军131旅(隶属于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在3天中就损失了20辆坦克和100辆装甲车。其主要原因是俄军素质低下,狂妄自大,指挥脱节。
跟坦克是否适合巷战没关系,关于车臣坦克的损失,是战术问题,而不是坦克本身问题。第一次车臣战争是很失败的,俄军没把车臣匪徒当回事,纯装甲部队大摇大摆的就进入格罗兹尼市中心。不遭到痛殴,上帝都会不高兴。
当时俄罗斯陆军已经相当堕落,第一次车臣战争时,老毛子连一个完整的师都挑不出来,最精锐的几个坦克师都缺员4、5千人以上。当俄军进入格罗兹尼市中心的时候。是采用的行军队形,坦克连扫雷犁都没装,步兵也都在车上,甚至连搜索队都没有,首车中了地雷以后,堵塞了通路,缺乏经验的俄军乱成一团,结果被分割包围。当时俄军炮兵隶属于五个不同的司令部。不知道具体听哪个调遣,前方呼叫炮火反应太慢。
第一次车臣战争后期,俄军坦克装甲车辆的损失就已经显著减少,1996年3月,在解放戈伊斯科耶镇时,约有400多名装备精良的车臣武装分子负隅顽抗,结果派出乌拉尔军区某摩步团的一个坦克连就把问题解决了。
到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时。俄军更是作了精心准备,各军种配合也很到位。主要采取坦克驻点封锁,步兵负责清扫残敌。相对来说,车臣匪徒这次就成了痛殴的对象。俄军的坦克得到了正确的使用,战斗使用也非常成功。在摩步化部队发起攻击时,坦克提供火力支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坦克炮火消灭了敌方暴露出来的火力点后,步兵再向前推进。
事实上在二战后期的城市攻坚战中,例如布达佩斯和柏林战役。苏联红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柏林战中,苏军坦克大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成数个小部队,与步兵、炮兵和工兵一同组成强击群和强击支队,逐个逐个地攻克德军的堡垒。
如果没有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直接支援,红军步兵的损失会大到令人无法忍受。
在城市进攻战斗中,坦克兵可遂行以下任务:以猛烈的突击夺取敌外围及市区内要点。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扩展战果。抗击和粉碎敌反冲击。歼灭突围和被围之敌。歼灭机降和追歼退却之敌等。
坦克一直是城市作战的利器,打不好是战术问题,跟坦克本身没关系。
当然,不能使用纯坦克部队对城市街道进行突击,那肯定是找死。但在步兵配合下坦克进行巷战突击,就比纯步兵部队效果要好得多。现代化的巷战就是谁拥有强大的空中和地面火力,谁有更好的机动性,谁掌握战场信息,谁就会赢。光靠楼房建筑的掩护,依仗单兵携行武器是不可能对抗坦克部队进攻的,这就是巴勒斯坦、黎巴嫩和伊拉克抵抗组织被装甲部队欺负的原因。
在李岚看来,坦克在城市作战中,可发挥以下作用:
1、城区作战,装甲兵最适合控点封锁任务,一个坦克排可以封锁6-8米宽的街道一条,一个加强坦克连可以轻易封锁10-20米宽的街道1-2条,一个加强坦克营可以封锁3-4条大型主干道。
2、坦克破障,对围墙一次撞击可形成大于5米宽缺口,对建筑墙壁可形成大于3米的孔洞。许多国家在城市攻防演习中得出如此结论——装甲部队在城区穿插任务中,对模拟某岛屿民宅,坦克如果采用高速连续撞击的方法开辟通路,效果远远好于步兵使用爆破器材穿墙打洞的作业方式。
3、从城市攻坚演习情况看,得出与众多网民的常识正好相反的结论:城区大片的高程建筑物,反而给坦克的运动和火力支援提供了良好的遮蔽物。纵横交错的街道,给坦克的高速机动提供了隐蔽通道,原因是守敌龟缩在楼房工事内,视野极其有限。一般的建筑物,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开火的,几个视角有限的火力点和发射阵位,很容易判断出来。通过平时训练和战时配合坦克+步兵对建筑物的进攻只需各司其责,分配好火力指向,敌人往往会因为准备火器射击而暴露阵地,结果往往被预先指向的进攻方消灭。
4、关于坦克武器仰角限制问题。在城市作战中,敌各种火器配置的位置与我进攻坦克分队之间的距离较近,通视距离一般为1千多米,坦克火炮由于受附仰角的限制,在一定距离内对位于高层建筑物内的目标不能射击。只有射击距离距大于目标所处位置比高的3倍时,才能射击。如对10层高的楼房射击时,楼层高一般为3米,则楼房的高约30米。坦克对其射击的最小距离是大约100米左右。由此可见,在城市进攻作战中。坦克主炮的射击仰角限制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在数百米距离上即可以对高层建筑进行炮击。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