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 事实就是如此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十三章 / 事实就是如此(第 3/4 页)
覃局长仍然说:“华南虎的存在不容置疑。”
如果以前,我可能会再逼一下,“但是公众有质疑的权利”,但现在我的目的不在通过一段采访,将某人推向极端或者让他难堪。我问他:“在这样重大的科学结论上,是否应该更严肃更科学更有所保留比较好,而不是不容置疑?”
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在采访中有与对方讨论的心态,因为我渐渐知道,有时偏见的造成是利益和庇护,也有无知和蒙昧。媒体重要的是呈现出判断事物应有的思维方法,而不是让一个人成为公敌。
但不管怎么问,覃局长的回答仍然是:“当然要科学,但我认为不容置疑。”
“不容置疑”这个词,他重复了三遍。
我想了想,换了一个问法:“那您的依据是什么?”
他说:“拍这个照片之前,专家组作过报告,说我们这儿是有华南虎的,所以总有人会拍到,不是周正龙就是李正龙、王正龙。”
二〇〇七年七月六日,陕西省林业厅曾组织专家对二〇〇六年牵头实施的《陕西华南虎调查报告》进行评审,专家们认定镇坪县仍有华南虎生存,只需要影像资料为证,就能申报建立华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好吧,那就采访专家组。
专家组的王廷正组长在西安,他七十多岁了,高校教授,说当时论证会就在西安召开,专家没有去镇坪当地调查,鉴定的依据是省华南虎调查队提供的疑似华南虎的脚印、虎爪印,以及当地群众的反映。寻找这些脚印和虎爪印时有三位群众作出了突出贡献,三人中有周正龙。他被通报表彰,奖了一千元,采访中他说过:“县领导来过我家,鼓励我如果将来能拍到华南虎照片,可以奖励我一百万。”
镇坪县领导曾经拿这些脚印找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谢焱教授做过鉴定,我们电话采访谢教授,她说当时已经明确告知对方,都是一些灵长类、熊类的脚印:“我们在东北地区有很多经验,能够非常明确地判断,那个确实不是老虎脚印,老虎的脚印基本上是一个圆形的。”
王组长坚持这是老虎的脚印。
我在网上查询过他的学术背景,他专业研究啮齿类动物,搜索引擎查找他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有《豫西黄土高原农作区鼠类群落动态》、《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我问:“您有没有发表过关于华南虎的论文?”
“我没写这个。”
“您有没有在华南虎的基地作过专项研究?”
“没有。”
“就是说您是在没有研究过华南虎,也没有实地考察的情况下,作出这个地方有华南虎的判断的?”
“只能是,根据我搞动物分类学,这个角度上我认为它应该是华南虎。”
我们还查询了其他几位参与论证会专家的专业背景,发现都没有大型兽类的研究方向。
“您是研究田鼠的,刘教授主要是研究金丝猴的,还有一位许教授主要是研究鱼的?”
“对。”
“听上去这些跟华南虎差距都挺大的。”
“人家要开鉴定会了,省上没有研究这个的,他只能是找动物学工作者。”
我问:“假如是一个关于田鼠的鉴定,可是由研究华南虎的专家来做,您觉得合适吗?”
老人家想了一会儿,说:“好像也不太合适。”
老郝在边上听完整个采访后,晚上跟我说:“你走得很远。”
“什么意思?”
“总是我们觉得可以了,你还要往里走,而且走得很远。”
“你觉得我尖刻?”
“倒不是。”
“那是什么……狠?”
“哎对。”
我明白她的意思,老教授满头白发,在他家里采访时,给我们每人倒杯水,待人接物的柔和像我们自己家里的长辈。采访时,他神色里的迷茫或者难堪,让看的人心里手下都会软一下,想“那个问题还是别问了吧”,但我还是问下去了。
我问老郝:“那你觉得我对他这个人有恶意么?”
“那倒没有。”
“哎,说真的,”我从床上爬起来正色问她,“我对人刻薄么?”
她“哼”一声:“对女的还行。”
“也不一定,我是个正直的人,你但凡有点错儿,我都左思右想,鼓足勇气跪谏。”
“滚。”
我又想了一会儿,对她说:“我没想太好,但我感觉记者应该是对事苛刻,对人宽容,你说呢?”
她又“哼”了一声,算作赞同。
省林业厅发布照片后,已向国家林业局申报镇坪华南虎保护区,我们去的时候,县城里已经挂上“野生华南虎保护区办公室”的牌子。我们电话采访了林业厅负责人孙厅长。
“您觉得这个鉴定有公信力吗?”我问。
“比如说王廷正教授,他是我的老师,他搞了一辈子兽类,华南虎能不是兽类吗?”
我张嘴想问,没插进去。
他继续说:“第二个的话呢,我觉得他们了解陕西的山水。”
“他们也许熟悉陕西的山水,可是他们不熟悉华南虎啊。他们怎么做这个鉴定呢?”
他反问我:“那你认为我应该相信谁呢?”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