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果然提了那茬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108章:果然提了那茬(第 3/4 页)
赵鞅是晋国位比诸侯的“卿”来着,除非是智跞、魏侈或韩不信在场,要不然其余人包括注定会成为“卿”却暂时不是“卿”的智申一样,暂时不够资格“鼎食”。
作为今天主角之一的智瑶,举着酒爵站起来,说道:“得此良缘,瑶之幸也。以此‘樽’敬参礼诸位!”
老赵家的酒有点苦,喝起来好像度数也比外面的酒更高一些?
坐在主位的赵鞅全程在注视智瑶这位准女婿,能看出心情方便非常不错。
其实也对,有女儿的话,注定作为岳父,谁不想自己有一个优秀的女婿呢?
年仅十五岁的智瑶已经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乃至于是远比大多数成年人更加优秀。
不提虚的,晋国有多少人能率军更诸侯交战,打出三战三胜的战绩?
智瑶两次跟诸侯联军打,两次都是获得胜利,其中的一次还挽救赵鞅于败局。
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智瑶率军奔袭齐国,成功地攻进“临淄”并抢掠了礼器。
如果智瑶不是来自晋国,又或者说不是出身智氏,其实攻下“临淄”和抢掠一个国家的礼器,哪一件都不算是什么好事。原因当然是能得手一次,未必能扛得住齐国随后的报复。
老赵家的饮宴肯定要展现出一个悠久家族的底蕴,可以从宴会上的用具得到体现,再来就是仆从表现出来的高素质。
老智家同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会在各种礼仪上进行回馈。
两个家族的族人在对话,能听到很多的“引经据典”,一般是引用自诗经,再表达出某个典故就是自己想说什么话。
就是这样,搞得去了一些特殊场合,没有读过书完全不知道别人在讲什么,只能坐在一旁傻愣傻愣的,想插一嘴话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智瑶在跟孔子交流时期,不止一次遭遇到相同的情况。
别人是在特殊场合才那样,孔子则是不分场合一定会引经据典,整得别人跟孔子聊天需要有一定文学素养,要不然根本就聊不到一块去。
很多时候智瑶会拿老子跟孔子来对比,纳闷文学素养更高的老子怎么就没有那毛病,后来搞清楚老子没有想要立人设,孔子则不一样。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