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吊死鬼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二章 吊死鬼(第 2/4 页)
“咳咳……咳咳……”
萧轩半跪在地上,双眼之中的鲜血渐渐止住,身体上的不适也很快消散,其实,经过了不断地强化之后,萧轩眼睛再去预测一些未来画面时,身体已经很少再发生这么明显的过激反应了,但是这一次明显不一样,这一次的预示,来得更加强烈,也更加直接,最重要的是,萧轩见到了画面中的自己,那是自己对自己的预示,一种自己看到自己未来将发生事情的预示,所以,萧轩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吧。
见萧轩忽然身体不适,七夜和尚也只是在一旁搀扶着,见萧轩很快恢复过来,他也就安静地站在旁边,没有说话,萧轩深吸一口气,一边用纸巾擦拭着自己眼角鲜血一边开口对七夜问道:“和尚,你相信命运么?”
“阿弥陀佛,贫僧不知如何作答。”七夜和尚倒是很光棍儿,并没有直接选择正面地回答问题,“不过,作为一名和尚,贫僧倒是愿意用佛学上的一些理论和教义,来跟你探讨一二。”
“呵呵,好啊,和尚,你会占卜么?”萧轩直接问道这个,如果七夜和尚也会占卜的话,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贫僧不会佛教的占卜,但是其它的一些玄学的占卜,贫僧倒是会一些。”
其实,佛教、道教乃至是一些比较形而上学的儒教,都可以被称之为“玄学”。不过二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玄学早期只是一种相对于崇尚老庄的学说,也因此起初被称为新道家。总的来说,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东晋时,佛教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玄学,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传教,由此佛教大为盛行,东晋后,玄学已与佛学合流,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至隋唐方高度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
佛教般若思想大约是两晋之际传入中国的一种思潮,佛教徒借玄学的概念、命题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以便使这种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地进入上层统治阶级和士人阶层。但是,由于过多地使用老庄玄学概念、命题去比附译解般若经典,则使佛学在某种程度上被玄学化了。玄学内部有许多的派别,如贵无派、崇有派、独化派等等,这些派别的影响使佛教内部发生分化,东晋时期,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
仅就《高僧传》中的僧人就有支遁、道安、僧肇、佛图澄等64位名僧都有极高的玄学水平。从中不难看出东晋南北朝玄佛合流的盛况。东晋时。玄学家虽然精通佛教,却不在注老庄列中运用佛教理论。南北朝道教也开始大量吸收老庄玄学与佛教理论构建神学。玄学衰落后分别被道教,般若。禅宗所继承。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不闻声渐悄‘了。
简而言之,玄学就是在诸多宗教学生上面较高的一层,它属于一种上层建筑,所以一些所谓的玄门中人,可以是德高望重的高僧,也可以是道教祖庭的道长,甚至可以是一代大儒。七夜和尚是七世转世之身,于佛教之中,可比所谓的陆地活佛更为尊贵。他自然能够被称之为玄门中人。
“好,你先跟我说说玄学的预知未来吧。”萧轩直接在饕餮兽身边坐了下来。头枕在了饕餮兽的毛发上,饕餮兽故意侧倾了一点身子。好让萧轩枕得更舒服一些。
“阿弥陀佛,玄学千百年来的各种实践完全可以证明其科学性和可靠性,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信息全息理论’,就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任何事物的信息都可以在其他任何事物上找到相应的信息。比如最好理解的是生辰,手相,面相,星相等,都可以精确的反映出个人或有关联的人和事的大多数信息,你脱口而出的一个字,甚至占卜者想着你,凭空摇一卦,这卦像中也包含了你的所有信息。当然山河万物,甚至一片落叶,一声鸟啼,也许也有关于你的信息。这就是玄学的玄机,也许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真正学习了玄学的人自然明白道理,而且能真切体会到这种信息神奇的准确性。
虽然贫僧没有精研博大精深的玄学,但是通过很多案例发现了一个问题,玄学数以万计的方法只是能反映和知道我们命运的信息,却没有解决命运构成的本质,或者说无法解决命运的必然性。玄学可以帮人改善运气,甚至躲开小灾小难,但是无法解决大灾和生老病死等这些最根本问题。算命先生常常遇到‘此煞无解’的无奈,可见再神妙的玄学也有局限性。
萧轩闻言,点了点头,他对玄学也是有一些研究,所得到的看法,其实是和七夜和尚差不多的,但是他的眼睛能看到的不是什么小病小灾,他的眼睛能看到的,唯有生死画面,那在玄学里,属于不可破之灾祸,有点类似于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所以,贫僧还是先回到佛教对于整个宇宙运行的理论来寻找答案。佛说万物运行的道理很简单,就是‘缘’。宇宙中没有真正的主宰者,命运不是哪个主宰神的安排,而是自己生生世世甚至现在一念一行的一切善恶因果,佛学和玄学理论里面阐述得很清楚,所谓有得就有失,多施自然能多得。而且这种得失不一定仅仅是今生内表现出来。就像你买东西要付钱,虽然可以赊账,但总归要还。而这钱其实也是你的付出换来的一样。否则大家都索取,却没有付出。那索取的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