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章 介·入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二五三章 介·入(第 3/4 页)
于是,接二连三的下令,军队提前复员。
于是,士兵一脱下军装,便被整队整队的遣往运河工地。
赛义德统治初期,埃及军队为四万人,之后,减到三万人,最后,减到了只剩下一万人了。
对于莱塞普斯来说,既然执行了劳工法令,那么,开工初期许诺的那些“优厚条件”,就恕俺不兑现了啦!
苏伊士运河工程,劳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首先是饮水极其缺乏。
苏伊士地峡是一片浩瀚的沙漠,气候炎热,常年无雨,工程如欲顺利进行,必须保证淡水的供应。
公司起初用汽船从亚历山大运淡水到塞得港,刚开工的时候,劳工人数较少,免敷所需;劳工法令正式执行后,劳工人数迅速增加,单靠汽船运输,淡水就不够用了;而随着运河往南开凿,深入内陆,汽船运输淡水,就不是“够不够用”的问题,而是“够不够的着”的问题了。
于是,只好从星星点点分散在沙漠里的深井中汲水,再用骆驼运到工地上去。
相对于每月六万的劳工人数,这点儿水,根本不敷所需。
公司虽然进口了三台海水淡化机,但经常损坏就是不损坏,也不足以解决劳工的饮水问题。
本来,正确的做法,是先挖淡水渠,再开凿运河,然而,运河已经动工很久了,淡水渠问题仍被忽视。
于是,渴死的劳工,像割麦子似的,一个个、一片片的倒在了工地上。
其次,公司供给劳工的伙食,既差且少,一份饭不够一个小孩子吃的,想要吃饱,只能向牵着毛驴的贝都因人另买食物充饥,可是,哪儿有多余的钱买吃的呢?
劳工的工资极其低下,一个月完成公司规定的劳动定额才得五十至七十个皮亚斯,每天合两个皮亚斯左右,根本不是公司招工告示上所说的六到八个皮亚斯。
童工的工资就更低了,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
就是这点微薄的工资,也不是直接发到劳工手里,而是交给工头,任凭他们从中尅扣。公司拖欠劳工的工资是常有的事,至一八六四年下半年劳工法令废除之时,拖欠工资总计已达四百五十万法郎。
苏伊士工地上的劳工,大多数一直处于半饥饿的状态中。
居住条件也非常恶劣:工地上为数不多的木板房和帐篷为大小工头和外国劳工占据,埃及本地劳工,基本上风餐露宿。
地中海的热风吹过,夹杂着死尸的腥臭,蚊蝇成群。
再次,劳动条件极其恶劣,劳动量却极大。
运河开工初期,虽也进口了一些机器,可为数极少,开凿运河,主要还是依靠人力,劳工用笨重的锹、镐掘土,用简陋的筐子运送。公司规定了苛刻的劳动定额,白天完不成,晚上接着干,连***的斋月也不例外。
完不成定额,拿不到工资。
在如此恶劣的情形下,劳工一个个的病倒了,支气管炎、肝炎、肺病、红眼病、赤痢等极为普遍。
威胁最大的莫过于瘟疫。
十八、十九世纪的埃及,本就是一个瘟疫多发的地区,而苏伊士运河工地的环境恶劣,劳工密集,瘟疫尤为流行。
伤寒、斑疹伤寒、天花、霍乱、回归热,每隔一年就袭击一次,其威胁一次比一次更甚。
一八六二年四月,阿泰拜?吉斯尔六号工地上出现伤寒,许多劳工猝然死去,不少本地和外国医生,也被夺去了生命。
一八六三年,伤寒、斑疹伤寒同时席卷运河工地。
一八六四年,天花袭临。
一八六五年初夏,运河工地霍乱肆虐,以至连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无人去处置死者。
劳工自然不甘心将命白白送在沙漠里,经常怠工、逃跑。
公司规定:凡怠工、逃跑者,扣发工资,怠工一次,扣发一天工资的三分之一,逃跑抓回一次,扣发半月工资,然而,劳工还是照跑不误,有的人到工地没几天就跑掉了,有的工地,一半以上的劳工都跑掉了。
一八六二年一月开始,赛义德指令每个地区派一名警官负责押送劳工去工地,并建立警备队,维持工地秩序,大肆拘捕逃跑者,将其投入监狱。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