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缄口不言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三十六章 缄口不言(第 2/4 页)
政潮波澜至此。局面已经非常明晰了:支持恭王,就是反对关卓凡。
只能二选一。
谁都会想:万一选错了呢?
于是大多数的人的态度就变得暧昧。
还是有支持恭王的,但人数不够,分量不足,有的简直是在帮倒忙。
比如一个叫王拯的,号少鹤。广西马平人,军机章京出身,做过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使,现已做到通政使,算是“九卿”了。他是桐城派的古文大家,诗画俱佳。但不知道是不是鸦片抽多了的关系,他上的这个折子,很是莫名其妙。
王拯一方面为恭王说话,“开复差使”,一方面建议朝廷,叫关卓凡、倭仁、曾国藩、三个,“充任议政大臣”。
“议政”两个字,有清一代,都是极其敏感的。
“议政王大臣”制度,起于天命四年的“十固山执政王”。天命六年又有所谓“八王议政”,从而形成了一个“议政王大臣”制度。
这个制度本质上是满清贵族共和,是宗室向皇帝分权的一种制度。所以自康熙朝开始,圣祖、世宗、高宗三代,不遗余力地对这个制度进行各种打击。收事权于皇帝。
其中,雍正朝还因为“八王议政”,闹出了绝大的风波,允禩、允禟几个,一跤跌倒,再也没爬起来。
乾隆五十六年,“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废止。
恭王的“议政王”的衔头,是一个特例,表明和两宫“同治”之意。这种事实上分掉一半皇权的做法注定是长不了的。果然,现在,两宫就开始向恭王“收权”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拯弄出一个“议政大臣”,而且其中只有关卓凡是宗室,曾国藩还是汉人,怎么可能?实在叫人哭笑不得。
王拯的原意,是请各派势力坐在一块儿分猪肉,这样就不会打架了。
这个折子,因为里面有这么荒唐的内容,如果上面不想找王拯的麻烦,注定是“淹了”,连带着他为恭王陈情的那部分一起烟消云散,一点效用也发挥不出来。而且,谁还都不能说什么。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