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合则两利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合则两利(第 1/ 页)
坦白来说,宁卫民要想并购《平凡panch》杂志,绝非一手钱一手货那么简单。
国人想的比较简单,企业卖给我就是我的了,我怎么干,如何经营,今后与老东家再无关联,也无权过问,买卖双方只要关注具体交易价格就足够了。
但日本人不是这么想的,而且他们的脑子比较轴,往往有些所谓的坚持不会轻易放弃,喜欢提出许多额外的附加条件来。
比如希望接手人做出扩大经营,维护好品牌的保证,还要保障现有员工的福利。
像宁卫民当初买下六本木的惠文堂书店时,那家书店的继承人,就提出要宁卫民继续经营书店,而且要聘用两个员工,直至他们学业完成为止的附加条件来。
要不是宁卫民图的是地产升值的利润,笃定了六本木的地价很快就要猛涨。
他不想夜长梦多,才一口答应,估计这事儿当时就黄了。
那个认死理儿的业主,未必肯卖给他。
所以要是打个贴切的比喻,谁要想买日本人的企业,这个过程其实很像相亲讨老婆。
必须得有耐心,先接受对方各种问题的盘问调查。
先得回答让对方满意,才会有后续。
等到培养出一定的信任和感情基础,还得有一定经济实力,答应对方各种层出不穷的具体条件,这样最后才有可能成功。
不得不说,确实比较累。
而日本人的这种坚持,其实在大多数的华人眼里甚为奇葩,总有一种日本人太过傲娇,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感觉。
甚至哪怕在企业陷入经营逆境里,想单纯靠钱打动日本人也不容易。
像几十年后的郭台铭买夏普屡遭波折,经历了很长时间不知多少次谈判,才好不容易谈成,就是一例。
当时的夏普可是连年亏损,都快要破产了。
可就是惨成这样,有一段时间夏普公司甚至因为双方对合作理念不同,而拒绝和郭台铭接触,就足以说明日本人的花岗岩脑壳是多么冥顽不化。
轴起来宁可破产,也不卖掉。
何况现在又是日本经济最景气的时候,日本企业大多不缺钱,这种情况就会更严重。
甚至反过来,这个时候的日本人倒是很喜欢用钱去砸外国人,用粗暴任性的办法去并购他国企业,并随之附送一种高高在上的鄙夷呢。
不管怎么说吧,日本人是精也好,傻也罢,究竟是执拗,还是坚持,这到底是不是两国文化的差异,或者应该归结于日本的民族特性,都没关系。
反正这些事情都足以说明日本人的企业并不是百货公司,有钱就能买到想要的一切。
而且具体到《平凡panch》这本杂志的交易上,困难恐怕还要更多一点。
因为首先一个前提就是《平凡panch》的停刊并非是因为单纯的财务问题。
哪怕每期的发行量已经从百万退减到不足五十万,也依然在盈利。
而且magazine house出版集团还有那么多出色的杂志,头牌杂志《平凡》的销量都要突破三百万了,其余发行量在百万以上的杂志不下五份。
对这样的出版集团想仅仅用金钱就搞定,那属于痴人说梦。
人家不缺钱哪!
且不说需要开出如何的高价来,才会使其心动。
就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只要不傻,也是宁可停刊也不愿意出售。
因为卖出去容易,可别忘了,magazine house出版集团的竞争对手也不少。
日本的潮流杂志多不胜数,可市场规模是有限的啊。
日后《平凡panch》万一落在别的出版集团手里,借助这本杂志现有的读者群,反过来继续投入资源狙击自己其他杂志,又该怎么办呢?
这不是羊入虎口,自己闲的给自己找事嘛。
其次,一般人想要见magazine house出版集团的会长一面都很难。
当然,这倒不是因为对方的架子大,而是日本企业家都习惯严严实实的把自己“藏”起来,不愿意被陌生人轻易找到。
为什么?
就是因为日本企业家几乎都是民营私企,身为企业家最怕的就是言多必失,这已经成了日本老板的共识。
大多数日本老板担心,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影响企业信誉和声誉,所以反而尽量不与外客打交道,就连采访自己都不接受。
尤其magazine house出版集团本身就是媒体业的一员,对会长行踪保密,与外界隔离的工作,就做的更到位。
那么如果见不到magazine house出版集团能拍板的人,只从基层干部层层往上传递购买杂志的意愿,就这个流程,所浪费的时间也耗不起。
所以基于以上几点,其实宁卫民要想顺利谈成《平凡panch》这本杂志的转让,这个想法一点也不现实,就别说他还渴望尽快成交了。
何况经商讲究做熟不做生。
以宁卫民毫无相关从业经验的角度出发,即使买到手,会不会成为一个大坑还另说着呢。
就是magazine house出版集团怕也会担心他缺乏相应的经营能力,别再连累自己的杂志声誉。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宁卫民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除了金钱他自认为可以拿出更吸引对方的合作条件。
尤其在东京这几年他已经懂得了日本人的揍性,而且还有个经商的岳父给自己当参谋。
于是在想明白了自己要的是什么,能给的又是什么,这笔交易对自己来说到底风险多大,划不划算……等等这些问题之后。
在韩英明的帮助下,宁卫民很快就找到了完成这笔交易的可能性,并且毫不犹豫地付之于行动。
首先,宁卫民找到的切入点是住友银行。
因为他发现,或许是因为经营风险,以及募投项目缺乏亮点的缘故。
现在的日本杂志出版集团,居然是整个日本少有的不能靠发债券解决融资需要,只能走银行渠道融资的行业。
magazine house出版集团就是严重依赖住友银行的一员。
而宁卫民他自己偏偏又是住友银行的大客户,现在从住友贷款的额度都快两千亿日元了。
连吉茂部长的儿子吉茂册都快靠他当上分行行长了,那他借助一下住友银行的面子,要吉茂部长帮忙介绍一下magazine house出版集团会长还会是什么难事嘛。
岂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吗?
反过来,magazine house出版集团会长清水达夫对这样的人情,也真的没法拒绝。
毕竟是债主子的请求啊。
应该说,双方见面还是比较客气的。
不能开罪住友银行的想法,不但让清水达夫答应和宁卫民见上一面,而且当着吉茂部长的面,他还得耐心以礼相待,认真听取宁卫民的请求才是。
不过,虽然姿态做足,是否真心想卖,最终会不会答应这笔交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好就好在宁卫民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把该如何应答早就想清楚了。
实际上,在清水达夫和宁卫民当面会谈之后,原本只想应付一下的他,还真被这个陌生的年轻人撩拨起了一定的出售杂志的兴趣。
不为别的,就因为宁卫民真的拿出了让他难以拒绝的筹码,对双方都大有好处的合作条件。
在吉茂部长的见证下,两个人之间发生了这开诚布公的对话。
清水达夫,“请问宁会长,你为什么要买我这本杂志?”
宁卫民,“因为真的需要,我自己本人就职于皮尔卡顿公司,具体负责拉杆旅行箱和高档中餐的海外拓展业务。另外,我的妻子是松本庆子,她拥有自己的艺人事务所和制片厂。所以无论从我们双方任何一个人的事业角度来说,我们都需要有这样的一本杂志来替我们做宣传。这第一点是纯粹的商业考量。另外,您也应该清楚,我妻子曾经多次深陷舆论漩涡,不久前还因为燃烧系的周防郁雄而被一些媒体刻意针对抹黑。为此,吃亏多了,我们就有了第二点想法——认为应该拥有自己的一份舆论力量,以免今后我们再陷入这种麻烦,连为自己澄清谣言的能力都没有。”
清水达夫点点头,似乎很能理解宁卫民的心态,但又不留情面的继续直言询问。
“恕我直言,杂志可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办好的。您似乎毫无相关经验啊,那您买下我们的杂志之后又准备怎样经营?”
宁卫民表现的很谦虚,“您说的对,我确实缺乏相关经验。不过,这也恰恰是我看中《平凡panch》这本杂志的理由。贵公司可是日本公认的最好的潮流杂志出版公司,《平凡panch》自创刊以来,已经发行有十几年的历史了,运营模式成熟,内容层次丰富。可以说《平凡panch》的杂志社编辑们都很出色,也有足够的经验,已经是行业里占据相当地位的存在了。而且配合默契,无需磨合。虽然《平凡panch》发行量比起《平凡》主刊要逊色一些,但目前也仍有数十万读者之多,已经足以让我满意了。我要是买下来的话,我认为最好的经营策略,就是不作太大的改变,继续倚重成熟的杂志社按照以往的方式运做。”
清水达夫忍不住打断了一下,以更犀利的问题诛心。
“所以你的意思是说,你没有什么进取的计划喽。你也承认你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本杂志继续走下坡路的现状?我得提醒您,现在日本的人工年年都在增长,而《平凡panch》如果再这么下去,用不了两年也许读者就不足十万人了,很快您就会亏损的。我敢说杂志社烧钱的能力到时候会让您大吃一惊的。那到时候杂志社的名誉怎么办?杂志社员工又该怎么办?您会裁员吗?”
却没想到宁卫民摇摇头,矢口否认这一点。
“不,当然不。我不干预杂志社的运营,我需要去学习杂志社的经营和管理。这没错。但我也有我自己的办法,不会让杂志社走到这一步,我保证会让杂志社做大做强。”
清水达夫仍然依依不饶地问,“可您怎么保证?只是说说的话,我可没办法相信您……”
这次,宁卫民居然笑了。“我不只是说说而已,因为我有丰富的新闻资源。”
“新闻资源?”清水达夫一下子愣了。
“是的,杂志要想办好。除了经验,人员,资金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新闻来源了吧?谁都清楚,独家新闻对于媒体的重要性。这一点是所有媒体的共性,不管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都是这样。这没错吧?”
宁卫民侃侃而谈,“有些事情或许我还没和您说清楚,虽然我就职皮尔卡顿公司,可我是华夏人,而且和政府的关系不错。所以我个人除了在销售一些华夏的工美艺术品。也在做对日本引入华夏文化的生意。我有一家小小的书店惠文堂,在日本出版了《红楼梦》的日文版小说和连环画。像tbs播出的《红楼梦》电视剧,和正在上映的《倩女幽魂》以及即将上映的《中华英雄》,这些影视剧也都是我引进日本的。所以对于中日艺术文化交流,大陆内地的影视剧动态,甚至港城电影的变化,我都有独家的消息渠道。”
“还不仅如此,因为工作之便,我在法国时尚界也有一定的人脉。lvmh集团和圣罗兰公司,均与我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只要我想,每年巴黎服装界,这两家公司连同皮尔卡顿公司在内,我都能搞到独家专访。新品发布会更会是第一时间及时报道。如果再加上我妻子的雾制片厂和艺人经纪事务所,还有金牛宫唱片,您觉得这些新闻资源,难道还不够我在杂志内容上和其他杂志拉开距离,做出差异性来吗?”
“此外,我还想说一句,虽然在办杂志的经验上我有所欠缺,但作为一个并不专业的新人,我和那些其他的专业杂志社不同,我绝对不会成为贵社的竞争对手。我只需要有这么一本发行几十万的杂志就很满足了,我绝不寻求在潮流杂志方面更多发展。我甚至愿意用广告需求、这些新闻资源,与贵社长期合作,以换取贵社在专业方面的指点和帮助,以及贵社旗下杂志对我方长期给予舆论的支持。难道这不是合则两利的好事吗?”
书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