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有人还没有开始尝试,就已经被自己淘汰了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10课 有人还没有开始尝试,就已经被自己淘汰了(第 3/4 页)
停止这愚蠢可笑的行动吧,让你的一切行为符合生命本质,摒弃外表让人眼花缭乱的光荣和浮华,追求心灵的提升、目标的明确,才是我们要做的事。
73.勇于突破“我不能”的自我限制
“那只狼始终跟在他后面,不断地咳嗽和哮喘。他的膝盖已经和他的脚一样鲜血淋漓,尽管他撕下了身上的衬衫来垫膝盖,他背后的苔藓和岩石上仍然留下了一路血渍。有一次,他回头看见病狼正饿得发慌地舔着他的血渍,他不由得清清楚楚地看出了自己可能遭到的结局。除非,除非他干掉这只狼。于是,一幕从来没有演出过的残酷的求生悲剧开始了: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行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靠着顽强的求生欲望,那个被同伴抛弃在荒野中的垂死的人最终用牙齿咬死了狼,喝了狼血,活了下来。
这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著作《热爱生命》中一段关于人与狼搏斗的精彩片段,在他的另一本小说《野性的呼唤》中,养尊处优的狗巴克被人偷偷卖到了寒冷的西北矿区,也爆发出了它野性、坚强的另一种潜质,成了最凶残的雪橇犬的头领。生命的力量,在巨大的压力下能爆发出我们永远也想不到的潜能。
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突破自身的限制,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对于未知的环境,我们总是习惯于怀疑自己,总觉得自己不行。就是在这样自我怀疑中,我们消磨了勇于突破的意志,也阻碍了自己爆发潜能的机会。其实,人们在通常情况下只发挥出了他个人能力的1/10,而在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和刺激之后,才能将大部分或者全部隐藏的能力爆发出来。
有一位哲人说:“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当自己不再相信自己,将自己的勇气和信心都锁进了心门的时候,我们就再也完不成心中积极向上的誓言了。所以,想要人生按照自己的方向行走,想要生命中所有的潜能都爆发出来,就要敢于突破心中的枷锁、突破自我。
一天,一个喜欢冒险的男孩爬到父亲养鸡场附近的一座山上去,发现了一个鹰巢。
他从巢里拿了一只鹰蛋,带回养鸡场,把鹰蛋和鸡蛋混在一起,让一只母鸡来孵。孵出来的小鸡群里有了一只小鹰,小鹰和小鸡一起长大,因此它不知道自己除了是小鸡外还会是什么。
起初它很满足,过着和鸡一样的生活。但是,当它逐渐长大的时候,它内心里就有一种奇特不安的感觉。它不时想:“我一定不止是一只鸡!”只是它一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直到有一天,一只老鹰翱翔在养鸡场的上空,小鹰感觉到自己的双翼有一股奇特的力量,感觉胸膛里的心正猛烈地跳着。它抬头看着老鹰的时候,油然而生一种想法:“养鸡场不是我待的地方,我要飞上蓝天,栖息在山岩之上。”它从来没有飞过,但是,它的内心有着飞翔的力量和天性。它展开双翅,飞到一座矮山顶上,极为兴奋之下,它再飞到更高的山顶上,最后冲上青天,到了高山的顶峰。它发现了伟大的自己。
也许有人会说:“那不过是个很好的寓言而已。我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因此,我从来没有期望过自己能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或许这正是问题所在——你从来没有期望过自己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来。这是事实,我们只把自己限制在自我期望的范围以内,我们压制了自己的潜能。但是人体确实具有比表现出来的东西更多的才气、更多的能力、更有效的机能。
500年前,你如果跟别人说,你坐上一个银灰色东西就可以飞上天;你拿出一个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够跟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说话;打开一个“方柜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同样会告诉你“不可能”,可事实上,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
千万别说“我不行”!任何事情没做之前谁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况且我们从尝试的利弊来考虑,尝试失败了,最多说明这条路确实行不通;而如果尝试成功了,岂不是让我们证明了自己可以做到?
如果别人能够静下心来饱读诗书,你也可以;如果别人能够和同学相处愉快、和父母相互理解,你也可以;如果别人能够站在众多的老师和同学面前说出自己的世界主张,你也可以。
万事开头难,突破“我不能”最大的障碍,就是第一次挑战自己的极限。不过,一旦你有了这个好的开始,你就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你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好。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对你的实力抱着肯定的想法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并且因此产生有效的行动,直至引导你走向成功。
74.梦想就在实现的道路上了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始终坚信成功就在人生道路的另一端,慢慢朝自己走来。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我知道它已经在路上了。”“想象力就是一切,它是生命将发生之事的预览。”看不到梦想成为现实美好的画面的人,是无法感受到来自宇宙的力量和恩赐的。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居于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已经得到。只有坚定这样一个信念的人才能对梦想发出足够大的召唤,让整个宇宙感受到你对它的要求。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全美国的多次演讲中都曾经提及过这一点,并把他所说的话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说,卡耐基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归功于他热忱的力量和对梦想的坚定。听过卡耐基演说的人都常常说他不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家,他也不会用“演说专家”的辞藻。不过,他所散发出来的力量从一开始就会吸引住所有的听众,使听众从头到尾一直全神贯注地聆听他的演说,感受到他强大的动力。
用心去感受梦想到来的那一瞬间,你就可以真正踏上梦想之旅。科学界一直存在着一个对于平行空间的探讨,有些事物虽然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但它很可能与我们同时共存在这个茫茫的宇宙中,这当中的事物甚至有可能是另一个自己,也有可能是你的梦想。根据吸引力的法则,你的思想和感觉只要能够发出让整个宇宙可以感知的频率,你所提出的要求就会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到你的面前成为现实。从平行空间的角度来看,其实你梦想要求的东西可能一直就在你身边不远处的另一个空间里存在着,但由于你所处的空间和另一个空间的频率不一,所以你看不到它的存在。当你全心全意地去感受、去认为它正在或已经到来的时候,你的体内就会发出与另一个空间相同的频率,因而你就真的能够看见你的梦想并且接收它。
1933年,他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黑人贫民窟。“二战”期间,芝加哥经济萧条,黑帮林立,街上每天都有斗殴和抢劫事件发生。他厌恶这一切,经常会对着天空中往返穿梭的飞机发呆。他想知道,这些飞机飞向何处,外面会有更美好的世界吗?
他问父亲:“我为什么不能飞?”父亲说:“你没有翅膀。”他很沮丧,父亲又说:“孩子,只要有梦想,你也能飞。”
一切的改变缘于一架钢琴。一天,他和小伙伴闯进了一家军械库玩。鬼使神差般的他走进一间小屋,黑暗中一架立式钢琴将他的视线牵引了过去。他走过去,缓缓坐下,手指轻轻触摸那些琴键。那一刻,他热血沸腾,“我的心从此寻找到了一生的方向,那就是音乐。”那年,他1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歌手。
“二战”后,他随父亲搬到西雅图市,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旅。由于小号吹得非常出色,他逐步赢得了和爵士乐高手同台演出的机会,继而又实现了另一个突破——全美巡演。那年,他20岁,他的梦想是唱响整个欧美。
当美国满足不了他的雄心壮志时,他继续“迁徙”,来到了世界艺术之都——巴黎。除了演出,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作曲、配乐样样都令他兴趣盎然。那年,他3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全能的音乐家。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友们都在看